面對一個“話語狂歡”的時代,給任何一種話語命名,似乎都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實際上,表面上的“話語狂歡”只是社會浮躁心理的一個折射,并不意味著“話語狂歡”真的就能遮蔽住話語的本來面目。話語的本來面目仍然滯留在一個嚴肅而又真實的世界里,那就是傳統的文學理論體系已經瀕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萎花謝皆黯然”的窘境,一度氣若游絲,奄奄一息。正因為如此,才導致“眾聲喧嘩”、“話語狂歡”的現象與當下浮躁的世界“融為一體”。鑒于這種話語形勢,要給一個同一領域里的話語命名。實在是一個既讓人感到十分頭疼又讓人感到十分尷尬的難題。于是才有“忘知齋話語——文藝理論與批評專題三編”這樣一個拖泥帶水的命名誕生。與其說有幾分名不正和言不順,倒還不如干脆說就是一種話語尷尬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