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章 早稻田大學與中國——戰(zhàn)后的進程
一、中國觀的變化
二、友好學術交流的進程
三、走向125周年的早稻田大學
第二章早稻田大學與中國研究
引言
一、關于中國研究
漢學·東方學·中國研究
中國研究的起步
中國研究與漢語
二、辛亥革命和早稻田學者們的態(tài)度
大隈重信的中國論
早稻田學者的觀點
其后的變化
三、戰(zhàn)爭期間的中國研究
1930年前后的形勢及后來的狀況
興亞經濟研究所的設立
戰(zhàn)爭期間的漢語教育
結語
第三章 早稻田大學的漢語教育
一、日本漢語教育的歷史特征
舊學制與漢語教育一
“商務”與“軍事”
民間教育的源流
二、作為先驅的早稻田大學
漢語專業(yè)的設置
大隈重信的中國觀
人才的培養(yǎng)
三、漢語學科的教授群像
青柳篤恒
渡俊治
郭明昆
實藤惠秀
其他教授
四、漢語教育的進展和今后的問題
漢語學科的加強
從舊學制轉向新學制
面向下一世紀
第四章 大隈重信和孫文的“書簡”
一、關于孫文的“書簡”
二、孫文“書簡”的執(zhí)筆時間
三、“二十一條”的問題
四、關于其后的狀況
附:孫文“書簡”原文
第五章 留學早稻田大學的李大釗
一、李大釗簡介
二、有關過去李大釗的研究
三、進入早稻田大學
四、在信愛學舍的生活
五、基督教社會主義
六、早稻田學者們的轉變
七、從早稻田大學退學
八、結語
第六章 留學早稻田大學的彭湃
一、引言
二、彭湃的生涯
三、赴日留學
四、進入早稻田
五、加入建設者同盟
六、結語
第七章 留學早稻田大學的廖承志
一、“一個時代的結束”
二、革命家的一生
三、留學早稻田的日子
四、豁達的性格
第八章 研究中國的方法
一、日本的中國觀
日本的兩種中國形象
日本對中國社會的特殊觀
“封建”語義的差異
二、西歐啟蒙時期的中國觀
法國的百科全書(學)派
重農學派的中國觀
三、從自發(fā)性資本積累論到停滯論
斯密的觀點
矢內原的理論
穆勒以后的中國論
四、馬克思及其之后
馬克思的亞洲觀
馬克思以后的有關看法
五、有關地域研究
地域研究形成的必要條件
歷史觀點的必要性
國際視閾的必要性
“文化大革命”之事
結語
附記
第九章 回憶早稻田
一、大山郁夫先生和中國問題
二、戰(zhàn)爭中的早稻田
訓練與報國隊
當教師
學生出征
帝國在鄉(xiāng)軍人會
全年動員
空襲
三、各學科的教授群像
青柳篤恒教授
五來欣造教授
林癸未夫教授
大浜信泉教授
齊藤金作教授
實藤惠秀教授
稻垣達郎教授
高木純一教授
吉村正教授
會津八一教授
跋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