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氏先人中,有朱元璋那樣叱咤風云,開一代帝業(yè)的大英雄;有朱熹那樣集儒學大成,開理學先河的圣哲。他們名垂青史,影響深遠,讓朱氏后人為之驕傲和自豪。在歷史長河中,補不足在某一領域頗有建樹,在某一時段、區(qū)域功業(yè)昭彰,賢聲久傳于民間的朱氏先賢?!督床抛又煅渍选返闹魅斯迥┪呐e朱炎昭,就是位在豫皖交界的廣泛區(qū)域,享有盛名,民間口碑相傳的賢者。朱炎昭本家五世孫朱洪勤先生,十幾年來跋涉千山萬水,嘗盡千辛萬苦,收集整理出散逸在民間的朱炎昭的相關資料。楊光奇先生依據這些資料,精心創(chuàng)作了《江淮才子朱炎昭》這部傳記性小說。作品以白描、直敘的手法,勾勒出生于封建末世、掙扎于社會底層的“草根圣賢”朱炎昭的曲折人生。拜讀完小說書稿,掩卷靜坐,不禁回腸蕩氣,百感雜陳。前輩朱炎昭,出身寒微。災禍頻襲,卻能安貧樂道,飽讀詩書,胸懷大志?!暗盟炷袃嚎犊尽?,“直待扶搖三萬里”,即是其胸中宏愿的迸發(fā)?!扒吧沂鞘?,曾經媧皇煉。業(yè)已補青天,剩下者一片?!痹诜饨ㄉ鐣]落腐敗至極,國家瀕危之時,他以補天之石自喻,志在匡扶世事,拯救天下黎民。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在社會黑暗到極點的背景下,一介貧儒受腐朽勢力擠壓,生且艱難,何能救世?終歸壯志難酬。嘆息之余,而敬佩欣慰的是:他“堅心瘦骨有貞操”,不向黑暗勢力低頭,不與腐敗世俗合流,別辟蹊徑,展吐心意。救世無力,而傾情于教書育人,刻苦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