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土與人民
第一節(jié) 自然地理
一 地理位置
二 行政區(qū)劃
三 地形特點
四 山脈、河流與湖泊
五 土壤和氣候
六 環(huán)境問題
第二節(jié) 自然資源
一 礦物
二 植物
三 動物
第三節(jié) 居民與宗教
一 人口
二 民族
三 語言
四 宗教
第四節(jié) 民俗與節(jié)日
一 民俗
二 節(jié)日
第二章 歷史
第一節(jié) 上古簡史
一 石器時代
二 印度河流域文明
三 吠陀時代及其文獻
四 列國時代和孔雀王朝
五 孔雀王朝以后的北印和南印
六 笈多王朝
七 戒日王的帝國
八 7世紀以后的北印度和拉其普特人
九 公元6世紀以后的南印度
第二節(jié) 中古簡史
一 德里蘇丹國
二 與德里蘇丹國同時的地方政權
三 莫臥兒王朝
第三節(jié) 近代簡史
一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活動和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
二 1857年民族大起義
三 民族的覺醒和斗爭
四 艱難的獨立歷程
第四節(jié) 現(xiàn)代簡史
— 1950~1979年
二 1980~1996年
三 1996~2009年
第五節(jié) 著名歷史人物
一 釋迦牟尼
二 阿育王
三 戒日王
四 阿克巴
五 希瓦吉
六 拉克濕米·芭依
七 羅姆·莫罕·羅易
八 提拉克
九 甘地
十 尼赫魯
第三章 政治
第一節(jié) 憲法
一 制憲會議
二 憲法的主要內容
三 憲法的修正程序
第二節(jié) 政治發(fā)展
一 由一黨執(zhí)政到多黨聯(lián)合執(zhí)政
二 政治力量趨于多元化
三 社會—政治暴力問題突出
第三節(jié) 聯(lián)邦立法機構
一 人民院
二 聯(lián)邦院
三 國會的職權
四 對議會立法權的監(jiān)督和制約
五 議會的立法程序
六 議會委員會
七 立法機構與行政機構的關系
第四節(jié) 聯(lián)邦行政機構
一 總統(tǒng)與副總統(tǒng)
二 總理與部長會議
三 政府部門的設置
四 行政機構與立法機構的關系
第五節(jié) 司法機構
一 最高法院
二 高級法院
三 行政法庭
四 下級法院
五 家庭法院
六 檢察長和檢察官
第六節(jié) 各邦政府和議會
一 政府機構
二 立法機構
三 聯(lián)邦與各邦的關系
第七節(jié) 選舉制度
一 議席分配和選區(qū)劃分
二 確定選舉結果的方法
三 候選人的提名和資格審查
四 選舉機構
五選舉標志
六 大選的一些特點
第八節(jié) 主要政黨
第四章 經濟
第一節(jié) 概述
— 1947~1990年的經濟發(fā)展
二 1991年以來的經濟改革
三 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個五年計劃
四 經濟建設成就
第二節(jié) 農牧業(yè)
一 經濟改革前的農業(yè)政策和措施
二 農業(yè)改革
三 農牧業(yè)生產狀況
第三節(jié) 工業(yè)
一 工業(yè)發(fā)展速度
二 主要工業(yè)狀況
三 企業(yè)效益
第四節(jié) 商業(yè)
一 印度的消費市場規(guī)模
二 商業(yè)基礎設施與消費保障
第五節(jié) 交通與通信
一 鐵路
二 公路
三 水運和港口
四 航空
五 通信
第六節(jié) 財政與金融
一 財政制度
二 財政預算
三 金融體系
四 金融改革
第七節(jié) 對外經濟關系
一 對外貿易
二 外國經濟援助
三 外國私人投資
第八節(jié) 旅游業(yè)
一 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
二 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政策
三 加強旅游管理
四 旅游人數(shù)和外匯收入
五 旅游業(yè)發(fā)展前景
第九節(jié) 國民生活
一 貧困狀況
二 就業(yè)狀況
三 物價水平
四 住房狀況
五 消費開支狀況
六 醫(yī)療衛(wèi)生
第五章 軍事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建軍簡史
二 國防體制
三 國防預算
第二節(jié) 軍種與兵種
一 陸軍
二 海軍
三 空軍1
四 準軍事部隊
第三節(jié) 軍事訓練和兵役制度
一 軍事訓練
二 兵役制度
第四節(jié) 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yè)
第六章 目教育、科技、文藝、衛(wèi)生、體育和新聞出版
第一節(jié) 教育
一 簡史
二初等教育
三 中等教育
四 高等教育
五 職業(yè)教育
六 成人教育
七 國際交流
第二節(jié) 科學技術
一 自然科學
二 人文社會科學
第三節(jié) 文學藝術
一 文學
二 戲劇與電影
三 音樂與舞蹈
四 美術
五 文化設施
第四節(jié) 醫(yī)藥衛(wèi)生
第五節(jié) 體育
一 概述
二 制度
三 機構
四 隊伍
五 設施
六 競技水平
七 國際交流
第六節(jié) 新聞出版
一 報紙與通訊社
二廣播電視
三 圖書期刊
第七章 印度的對外政策和對外關系
第一節(jié) 印度對外政策的演變和主要特點
一 獨立初期的對外戰(zhàn)略目標
二 印度對外政策的發(fā)展和演變
第二節(jié)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關系
一 三次印巴戰(zhàn)爭
二 冷戰(zhàn)后的印巴關系
三 “9·11”事件后的印巴關系
第三節(jié) 印度與南亞其他國家的關系
一 與孟加拉國的關系
二 與斯里蘭卡的關系
三 與尼泊爾的關系
四 與不丹的關系
五 與馬爾代夫的關系
六 與阿富汗的關系
第四節(jié) 印度與中國的關系
— 20世紀50年代的友好時期
二 中印邊界戰(zhàn)爭后的兩國關系
三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印關系
四 印度核試驗后的中印關系
第五節(jié) 印度與美國的關系
一 冷戰(zhàn)時期的印美關系
二 冷戰(zhàn)后的印美關系
三 核試驗后的印美關系
第六節(jié) 印度與俄羅斯(蘇聯(lián))的關系
一 冷戰(zhàn)時期的印蘇關系
二 冷戰(zhàn)后的印俄關系
第七節(jié) 印度與東盟國家的關系
一 冷戰(zhàn)時期印度與東盟國家的關系
二 冷戰(zhàn)后印度與東盟國家的關系
第八節(jié) 印度與東亞國家的關系
一 與日本的關系
二 與韓國的關系
第九節(jié) 印度與中亞國家的關系
一 與哈薩克斯坦的關系
二 與烏茲別克斯坦的關系
三 與土庫曼斯坦的關系
四 與吉爾吉斯斯坦的關系
五 與塔吉克斯坦的關系
第十節(jié) 印度與中東國家的關系
一 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
二 與以色列的關系
第十一節(jié) 與歐盟和歐洲國家的關系
一 與英國的關系
二 與法國的關系
三 與德國的關系
本書各章撰寫人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