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第一章 合作社源流考察
第一節(jié) 弱者自救:合作社起源的社會基礎
一、18世紀~19世紀英國勞動者狀況——經濟上弱勢群體的形成
二、合作社與工會——勞動者結社運動的分流
三、合作社產生的制度基礎
第二節(jié) 合作社形態(tài)構造:空想·經典·異化
一、空想社會主義理想:合作社的原始形態(tài)
二、從理想到現實:羅虛戴爾經典合作社形態(tài)
三、集體公社:合作社的異化形態(tài)
第三節(jié) 經典合作社運動的展開
一、經典合作社的種類及功能
二、兩條軌跡:合作社運動差異性分析
三、經典合作社的本質規(guī)定性
第四節(jié) 合作社多元立法價值
一、社會價值:基于改良主義的合作社思想
二、經濟價值:基于實用主義的合作社思想
三、政治價值:基于集體主義的合作社思想
第二章 民國合作社運動的發(fā)軔
第一節(jié) 西方合作社思想的傳入
一、近代中國的社會現實與知識分子的思考
二、西方思潮蜂擁而至,“合作主義”脫穎而出
三、傳播合作社思想的先驅
四、合作研究團體與合作文獻
五、知識分子傳播合作社思想的影響
第二節(jié) 民國初期的合作社組織
一、北京大學消費公社——早期消費合作社
二、上海國民合作儲蓄銀行——早期信用合作社
三、湖南大同合作社——早期生產合作社
四、上海合作社聯(lián)合會——早期合作社聯(lián)合組織
五、早期合作社發(fā)展評析
第三節(jié) 社會救濟:華洋義賑會的合作事業(yè)
一、華洋義賑會的成立與演變
二、華洋義賑會推廣的信用合作社制度
三、華洋義賑會合作事業(yè)評價
第四節(jié) 復興農業(yè):鄉(xiāng)村建設的合作社實踐
一、山東鄒平實驗區(qū)的合作社
二、河北定縣實驗區(qū)的合作社
三、鄉(xiāng)村建設中合作事業(yè)評價
第三章 政府合作政策的確立與推行(1927年—1934年)
第一節(jié) 合作政策的理論動員
一、國民黨民生主義的合作理念
二、薛仙舟《全國合作化方案》的理論指導和制度設計
三、社會各界對政府作用寄予厚望
第二節(jié) 民國政府合作政策的確立
一、七項運動:國民黨合作政策的確立
二、合作政策實施方案
第三節(jié) 農村合作社成為合作政策的制度安排
一、民國政府以農村為核心推行合作政策的原因分析
二、農業(yè)合作社類型的選擇
三、政策指導下的農村合作社運動
第四章 合作社立法準備
第一節(jié) 合作行政的構架和介入
一、合作管理機構官僚化
二、合作金融支撐國家化
三、政府合作指導制度化
第二節(jié) 民國《合作社法》頒布前立法狀態(tài)
一、《農村信用合作社章程》
二、地方政府頒布的合作社行政規(guī)章
三、“剿匪區(qū)”合作社法規(guī)
四、民國《農村合作社暫行規(guī)程》
第三節(jié) 立法建議與討論
一、壽勉成的立法建議
二、民國《合作社法》的藍本:《產業(yè)協(xié)作社法草案》
三、工商部《消費合作社條例草案》
第五章 民國《合作社法》的體例和內容
第一節(jié) 運動催生立法:社會史觀的角度
一、各國合作社運動對立法的影響
二、民國合作社運動的特質
三、民國合作社運動對立法的要求
第二節(jié) 合作社立法模式的選擇
一、各主要國家20世紀上半葉合作社立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合作社立法體例
三、民國《合作社法》的立法模式
第三節(jié) 民國《合作社法》的主要內容
一、合作社的法定意義及其法人資格
二、合作社的法定組織類型
三、合作社的設立
四、合作社的社股及盈余
五、合作社的組織結構
六、合作社的聯(lián)合
第六章 民國《合作社法》的實施
第一節(jié) 實施準備:全國合作事業(yè)討論會的召開
一、全國合作事業(yè)討論會的籌備及召開
二、全國合作事業(yè)討論會的決議案
三、全國合作事業(yè)討論會宣言及影響
第二節(jié) 民國《合作社法》框架下合作社運動整合(1934年~1937年)
一、民國《合作社法》頒布前后合作社量的比較
二、合作社的重新登記
三、民國《合作社法》實施前后合作社質的比較
第三節(jié) 民國《合作社法》的虛置(1937年~1945年)
一、抗日戰(zhàn)爭時期合作政策的調整
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合作社運動的變化
三、新時期民國《合作社法》的不適應性
四、新縣制建設中民國《合作社法》進一步虛化
第四節(jié) 民國《合作社法》效果評析
一、民國《合作社法》的實施效果
二、民國《合作社法》績效不足的原因分析
三、績效軟肋:土地制度和功能定位
第七章 民國《合作社法》的施行例外及延續(xù)
第一節(jié) 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下特殊區(qū)域的合作社法制
一、日本殖民統(tǒng)治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合作社法制
二、偽滿洲國的合作社法制
第二節(jié) 共產黨領導下根據地合作社實踐與立法
一、蘇維埃革命根據地合作社法制
二、統(tǒng)一戰(zhàn)線下抗日根據地的合作社法制
三、民國時期國共兩黨合作社立法的差異性
第三節(jié) 民國《合作社法》在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延續(xù)
一、我國臺灣地區(qū)合作社與農會的分與合
二、我國臺灣地區(qū)現行“合作社法”與民國《合作社法》的比較
三、從綜合立法到分業(yè)立法的發(fā)展趨勢
結語:主體認知與合作社法律文化的構建——兼談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之施行
一、小農社會與主體地位缺失
二、當前農村合作社制度推行的障礙依然是主體認知的殘缺
三、弱者的武器:合作社法律文化的構建
附錄
一、民國《農村合作社暫行規(guī)程》——1931年4月18日民國政府實業(yè)部公布
二、《中華民國合作社法》——1934年3月1日民國政府公布——1935年9月1日施行
三、民國《合作社法施行細則》——1935年8月19日民國政府實業(yè)部公布——1935年9月1日施行——1936年6月30日修正
四、民國《縣各級合作社組織大綱》——1940年8月9日民國政府行政院公布
參考文獻
我的2006年~2010年(代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