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大量考古發(fā)掘為我們了解歷史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國人一樣,在五六千年的時間里,如此持久而專注地著迷于墓葬:設計地下空間、表現生死觀念、搜集珍寶器物、布置畫面圖像……以至于人們習慣于將墓葬看作是埋藏寶藏的地方。不過,這樣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們對墓葬的深入認知。當我們單獨討論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銅器、畫像磚石等等時,它們作為一個墓葬的整體性意義便也彌散掉了。而《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正是巫鴻長期思考中國古代墓葬藝術傳統的一個總結,他從空間性、物質性、時間性三個比較觀念性的角度,闡釋了中國墓葬藝術從史前一直到宋遼金這漫長時段中的歷史變遷,也具體呈現了他嘗試建立的一套系統的處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論方法,從而生動地向我們展示出中國古人對于“生”與“死”這一人生基本問題的看法和實踐,對讀者多有啟發(fā),對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