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夫人,1811年6月14日出生于北美一個著名的牧師家庭,1896年去世。南北戰(zhàn)爭,即黑奴解放戰(zhàn)爭,是在19世紀60年代進行的。但從19世紀20年代起,廢奴制問題就成為美國進步輿論的中心議題。當時許多著名的美國作家都站在廢奴的一邊,為解放黑奴而呼吁。斯托夫人便是這批廢奴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斯托夫人在青年時代隨全家遷往距南部蓄奴州只隔一河之遙的辛辛那堤,她親眼看到南部奴隸主殘酷壓迫下的黑奴的悲慘生活?;浇痰牟鬯枷牒驼紊系拿裰髦髁x理想,推動她對黑奴的命運十分關注。在廢奴運動達到高潮的50年代,斯托夫人開始在當時一家廢奴主義刊物上連載《湯姆叔叔的小屋》。作品通過主人公老黑奴湯姆和其他奴隸的命運聲討了南部蓄奴制的罪惡。小說廣泛地描寫美國南部各處奴隸主對黑奴的殘酷壓迫、剝削,刻畫了形形色色奴隸主的嘴臉,既有偽善的謝比爾,也有兇相畢露的勒格里。小說也描寫了不同類型的奴隸形象,既有篤信基督屈從于命運的湯姆,也有挺身向奴隸制作斗爭的喬治。小說一問世,在國內外引起極大的重視和反響。林肯總統(tǒng)在接見斯托夫人時,曾稱她為“寫了一部書,釀成一場大戰(zhàn)的小婦人”。《湯姆叔叔的小屋》,又譯作《黑奴吁天錄》和《湯姆大伯的小屋》,作者是美國女作家比徹·斯托夫人(1811—1896)。比徹·斯托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曾經做過教師。她在辛辛拉提市住了18年,與南部蓄奴的村鎮(zhèn)僅一河之隔,這使她有機會接觸到一些逃亡的黑奴。奴隸們的悲慘遭遇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她本人也去過南方,親自了解了那里的情況,《湯姆叔叔的小屋》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此書于1852年首次在《民族時代》刊物上連載,立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受到了人們無與倫比的歡迎,僅第一年就在國內印了100多版,銷了30多萬冊,后來被譯為2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評論界認為本書在啟發(fā)民眾的反奴隸制情緒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視為美國內戰(zhàn)的起因之一。林肯總統(tǒng)后來接見斯托夫人時戲謔地稱她是“寫了一本書,釀成了一場大戰(zhàn)的小婦人”,這一句玩笑話充分反映了《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長篇小說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