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觀念史中的蘇格蘭啟蒙運動
蘇格蘭啟蒙運動
觀念史
1 17世紀的自然法
1.1 弗蘭西斯·蘇亞萊
1.2 自然法和新教主義
1.3 雨果·格老秀斯
1.4 托馬斯·霍布斯
1.5 德國人的爭論
1.6 薩繆爾·普芬道夫
1.7 對普芬道夫的回應
1.8 萊布尼茨
1.9 納撒尼爾·卡爾福維爾
1.10 理查德·坎伯蘭
1.11 約翰·洛克
1.12 向18世紀蘇格蘭道德思想的過渡
1.13 結論
2 自然法與道德實在論:弗蘭西斯·哈奇森和喬治·特恩布爾的公民人文主義綜合
2.1 對蘇格蘭道德哲學的解釋
2.2 哈奇森:意志論、實在論和利己主義
2.3 哈奇森的道德實在論和認知論
2.4 哈奇森道德思想政治上的歧義
2.5 哈奇森體系中的自然法理學
2.6 哈奇森思想的前后一致性
2.7 哈奇森與蘇格蘭道德思想的發(fā)展
2.8 特恩布爾和海內丘
2.9 自然法與哈靈頓主義
2.10 結論
3 在迷信與狂熱之間:大衛(wèi)·休謨的正義、政府和政治理論
3.1 宗教之政治
3.2 道德——發(fā)現的或建構的
3.3 正義
3.4 權威的基礎
3.5 輿論與政治科學
3.6 分配正義
3.7 權利的地位
3.8 統(tǒng)治的權利
3.9 上述黨派
3.10 大不列顛的穩(wěn)定性
4 語境之外的亞當·斯密:以普魯士視角看他的權利理論
4.1 斯密的權利理論
4.2 薩繆爾·馮·柯克采伊的法理學
4.3 斯密與柯克采伊的對比
4.4 斯密身上的康德主題
5 約翰·米勒與立法者之科學
5.1 引論
5.2 正義和權利理論
5.3 法律理論
5.4 政府理論
5.5 財產理論
5.6 意識形態(tài)問題
5.7 歷史的作用
5.8 結論
6 托馬斯·里德的道德和政治哲學
6.1 人類知識
6.2 人類能動者
6.3 道德判斷各原則
6.4 義務與德性
6.5 自然法理學
6.6 財產
6.7 契約
6.8 政治法理學:政府之契約
6.9 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
6.10 烏托邦
6.11 革命或改革
7 杜格爾·斯圖沃特和立法者科學
7.1 斯密或里德
7.2 道德理論的各因素
7.3 知識與社會進步
7.4 法理學與政治經濟學
8 詹姆斯·麥金托什道德哲學中的立法者科學
8.1 亞當·斯密與杜格爾·斯圖沃特
8.2 《薔薇申辯》
8.3 《薔薇申辯》之后:道德哲學
8.4 《薔薇申辯》之后:歷史與法理學
9 詹姆斯·密爾與蘇格蘭道德哲學
9.1 導論
9.2 猜測歷史學的使用和濫用
9.3 道德秩序井然世界中的政治
10 從自然法到人的權利:對美國爭論的歐洲闡釋
10.1 英式和美式的法理學
10.2 法律、義務與權利
10.3 權利與契約論
10.4 美國的自然法理論和道德哲學
10.5 不可讓渡的權利
10.6 福音論與基督教功利主義
10.7 自治與責任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