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在我國仍屬新課題,許多方面正在探索之中。本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目的是從理論和方法論上探索義務教育績效評價規(guī)律,推進我國義務教育管理改革。本書在廣泛涉研讀中外文獻的基礎上,從經濟學角度對義務教育及其支出的績效評價制度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實證分析。全書核心內容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義務教育制度的經濟學分析。通過界定現代基礎教育產品的經濟屬性,從市場失靈的角度解釋為何采取政府直接提的干預方式;同時,從政府失靈的角度解釋為何缺乏制度約束的政府未必搞得好學校,對義務教育支出績效管理的必要性進行充分合理的論證,奠定全書研究的經濟學基礎。第二部分,中國義務教育制度的歷史及現狀分析。通過梳理中國義務教育制度產生與發(fā)展的歷史軌跡,揭示我國義務教育財政制度生成的內在邏輯,剖析現行體制面臨的挑戰(zhàn)和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尋求解決思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現階段實施義務教育績效評價的作用和必要性。第三部分,西方國家義務教育績效評價。從西方國家義務教育制度的起源和演化著手,揭示管理制度選擇的歷史決定性。通過分析義務教育制度安排的經驗做法和國別差異,以及基礎教育績效責任制度及其支出績效評價方法在西方各國的實際應用,為前述義務教育管理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可資借鑒的全新思路。第四部分,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方法論,以及在方法論指導下的實踐初探。通過研究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的原理和特點,提出實施績效評價的現實意義及可行性。并分別從指標設計、評價實施和結果應用等不同角度對三次試點評價案例進行實證分析。第五部分,結論與政策建議:本書的研究結論表明,中國義務教育公共管理模式應當從傳統(tǒng)管理轉向績效管理,在推行以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為基礎的績效管理前提下,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相對范的義務教育公共政策體系。需要指出的是,筆者相繼參加了2005年《中國義務教育支出績效評價試點》(財政部、教育部委托課題)、2006年《江蘇省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江蘇省財政廳委托課題)和2007年《上海浦東新區(qū)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浦東新區(qū)社會發(fā)展局委托課題)三次試點評價的前期調研、指標設計、數據采集和問卷調查,并全程負責具體操作和最后評價報告撰寫。這些工作對本書的觀點和方法論形成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書從一開始就確定了理論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方面,通過歷史和經濟學分析闡釋義務教育支出績效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理論框架指導下對課題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科學性和導向性的辨證分析;另一方面,研究也對實證分析投入巨大努力,進行了大量實地調研,并利用試點課題所建立的評價基礎資料數據庫,嘗試進行基于績效評價的義務教育績效管理體系構建。由于義務教育制度本身的特點使得其產出和效果的指標量化非常困難,加之我國的公共教育管理體制比較復雜,決定了我國義務教育支出績效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任重而道遠,還需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和積累評價經驗,不斷修正和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