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半世紀以來,全球的歷史寫作和學術研究是否經歷了一個西方化的過程?基于自身的傳統(tǒng),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歷史學家如何對西方的影響進行采納或予以抵制?《全球史學史:從18世紀至當代》試圖解答上述兩個問題。這是第一本采用比較眼光和全球視角的史學史著作,不僅研究了西方的史學流變,也考察了亞洲和中東悠久的史學傳統(tǒng),以及從拉丁美洲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等非西方世界更地方化的史學發(fā)展。以考察18世紀末尚未受到西方影響的各種類型的歷史思想和寫作傳統(tǒng)為起點,本書繼而對通過貿易和帝?擴張而開始輸出的西方歷史觀念產生的作用,以及19世紀和20世紀職業(yè)化歷史學與“科學的”歷史學在全球的興起進行了剖析。作者提出,其間所發(fā)生的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吸收”過程,而是與各地悠久的知識和文化傳統(tǒng)相融合的過程,而且往往是出于服務于特定意識形態(tài)的考慮,例如民族主義。最后,本書轉而討論了后現(xiàn)代主義和后殖民主義向西方史學的“客觀性”和“進步”范式提出的雙重挑戰(zhàn),并批判性地考察了這場挑戰(zhàn)對歷史學家的信念——以忠實地展現(xiàn)過去為使命——將造成多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