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必須兼及建筑、歷史、世相、風物、作家、作品等,在政治史、文化史與文學史的多重視野中層開論述。若漢唐長安、漢魏洛陽、六朝金陵、北宋開封、南宋臨安、明清的蘇州與揚州、晚清的廣州與上海、近現(xiàn)代的天津與香港及臺北,以及八百年古都北京,還有抗戰(zhàn)中的重慶與昆明等,都值得研究者認真關注。如此“關注”,自然不會局限于傳統(tǒng)的“風物記載”與“掌故之學”,對城市形態(tài)、歷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學科的視野以及堅實的學術訓練;因此,希望綜合學者的嚴謹、文人的溫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關注、體貼、描述、發(fā)掘自己感興趣的“這一個”城市。關于都市的論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有多種角度與方法。就像所有的回憶,永遠是不完整的,既可能無限接近目標,也可能漸行漸遠一一正是在這遺忘(誤解)與記憶(再創(chuàng)造)的巨大張力中,人類精神得以不斷向前延伸??傆型坏舻模部傆杏洸黄鸬?,“為了忘卻的記念”,使得我們不斷談論這座城市、這段歷史。在這個意義上,記憶不僅僅是工具,也不僅僅是程,它本身也可以成為舞臺,甚至構成一種創(chuàng)造歷史的力量。既然我們對于城市的“記憶”,可能憑借文字、圖像、聲音,乃至各種實物形態(tài),今人之談論“都市想象”,盡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無言的建筑、遙遠的記憶、嚴謹?shù)膶嶄洝⒖滹椀穆?、怪誕的傳說、歧義的詮釋……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珍惜,并努力去尋幽探微深入辨析。相對于詩人的感傷、客.子的懷舊或者斗士的抗爭,學院派對于曾流光溢彩的“都市生活”的描述與闡釋,細針密縫,冷靜而客觀,或許不太熱鬧,也不太好看,但卻是我們進入歷史乃至暢想未來的重要通道,必須給予足夠的理解與欣賞。本叢書充分尊重研究者的眼光、趣味與學術個性,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學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較中外;可以專注某一城市,也可以城城聯(lián)姻或城鄉(xiāng)對峙;可以闡釋建筑與景觀,也可以討論輿論環(huán)境或文學生產;可以側重史學,也可以偏于藝術或文化。一句話,只要是對于“都市”的精彩解讀,不講家法,無論流派,我們全都“虛位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