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把馬克思的哲學稱為實踐哲學。這當然不是什么新奇的觀點,但這是我經過慎重的思考之后才提出的稱謂。馬克思的確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哲學家。從他獻身于哲學的那一天起,他對哲學的總體理解就已經脫出傳統(tǒng)哲學的俗套。他在1842年寫的《(科隆日報)第179號的社論》中就這樣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因此,必然會出現(xiàn)這樣的時代:那時哲學不僅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xiàn),同自己時代的?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那時,哲學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體系相對的特定體系,而變成面對世界的一般哲學,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蔽蚁嘈牛R克思的這段話代表了他貫徹終身的哲學精神。正是基于這種精神,馬克思對當時“喜歡幽靜孤寂、閉關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觀”的德國哲學非常不滿,強調哲學自我意識是“本身自由的理論的精神”。作為一種意志力量,哲學必然要同外部世界發(fā)生關系,變成一種實踐力量。哲學與世界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哲學不斷糾正自身內在的缺點和缺陷,另一方面也使世界不斷合理化,從而整個歷史進程就是哲學實踐的結果?正是出于對哲學和世界的關系的這種理解,馬克思從他一開始登上學術舞臺的時候,就對構建形而上學公理體系的哲學沒有太大的興趣,而是更注重哲學與世界的相互作用:因此,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稱為一種實踐哲學,就是因為它同那種通過“純思”來構建理論體系的“純粹哲學”殊屬不同,是一種真正體現(xiàn)實踐意志的哲學。它的目標在于使現(xiàn)存世界革命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人從受壓迫、受剝削、受奴役的社會關系或社會制度中解放出來、或者說消滅這種社會關系,達到一種“人的高度的革命”。由此,我們可以理解,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形成不是從概念.的演?開始的,也不是從直觀的感性經驗開始的,而是從對現(xiàn)存社會的政治批判開始的。正是這種政治批判的不斷推進使馬克思認識到,以黑格爾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義和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直觀唯物主義根本不可能擔當起使世界革命化的歷史責任。為此,馬克思不能不從哲學本體論上徹底顛覆舊哲學的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