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國家認同
造像記所見民眾的國家觀念與國家認同
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
——明清華南地區(qū)宗族發(fā)展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
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
——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
第二編 信仰?世界觀?地域社會
財富的法術
——江南社會史上的五通神
明清江南城隍考
——商品經濟的發(fā)達與農民信仰
神明的標準化
——華南沿海天后的推廣,960-1960年
帝制中國晚期的標準化和正確行動之說辭
——從華琛理論看福州地區(qū)的儀式與崇拜
第三編 儀式·政治·社會
元會的建構
——中國古代帝國的朝政與禮儀
莆田平原的宗族與宗教
——福建興化府歷代碑銘解析
福建社神之轉型
元代墓祠祭祖問題初探
明清徽州的祭祀禮儀與社會生活
第四編 歷史記憶
女性形象的重塑
——“姑嫂墳”及其傳說
祖先記憶、家園象征與族群歷史
——山西洪洞大槐樹傳說解析
鄉(xiāng)村的故事與國家的歷史
——以樟林為例兼論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研究的方法問題
開山宿老與英雄
——歷史記憶與香港的移民、定居與糾紛的傳說
瓦寺土司的祖源
——一個對歷史、神話與鄉(xiāng)野傳說的邊緣研究
第五編 感知·交流·空間·習俗
風塵、街壤與氣味
——明清北京的生活環(huán)境與士人的帝都印象
崇禎十七年的江南社會與關于北京的信息
二十世紀初的茶館與中國城市社會生活
——以成都為例
婦女何在?
——抗婚和華南地域文化的再思考
延伸閱讀
編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