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中華書局在創(chuàng)辦人陸費伯鴻先生的主持下,開始編纂《四部備要》。這套匯集三百三十六種典籍的大型叢書,精選經史子集的“最要之書”,校訂成“通行善本”,以精雅的仿宋體鉛字排印。一經推出,即以其選目實用、文字準確、品相精美、價格低廉的鮮明特點,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國人研治學問、閱讀典籍的需要,廣受歡迎。叢書中的許多品種,至今仍為常用之書。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國家倡導系統(tǒng)整理中國傳統(tǒng)文獻典籍。六十馀年來,在新的學術理念和新的整理方法的指導下,數千種古籍得到了系統(tǒng)整理,并涌現出許多精校精注整理本,已成為超越前代的新善本,為學界所必備。同時,隨著中華民族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快速發(fā)展,全社會對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國學,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讓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得到繼承和創(chuàng)新,并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傳播和弘揚,普惠全人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當此之時,符合當代國民閱讀需要的權威的國學經典讀本的出現,實為當務之急。于是,《中華國學文庫》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