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法律法律知識讀物事實與邏輯:清末司法獨立解讀

事實與邏輯:清末司法獨立解讀

事實與邏輯:清末司法獨立解讀

定 價:¥18.00

作 者: 李鼎楚 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法律史學

ISBN: 9787511816566 出版時間: 2010-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191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在西方,司法獨立對于實現(xiàn)法治、構建憲政以及保障人權意義重大。清末開啟了中國司法獨立的歷史。基于必要性至可行性的演進順序,《事實與邏輯:清末司法獨立解讀》《事實與邏輯(清末司法獨立解讀)》將清末司法獨立分為思想、制度與實效三個層面,進行文化、政治和社會全景式的考察:在思想層面上得出,清末司法獨立與憲政從未在國家主權領域獲得一種實質(zhì)性聯(lián)系。從制度形成中看到,權力角逐是其中最真實的動力,其所體現(xiàn)的“權力爭斗”而非“權力對抗”的傾向,影響今后中國司法獨立的趨向。在考察實效后發(fā)現(xiàn),清末司法獨立體現(xiàn)的一種“刀把子”而非“圓盾”的傾向不利于保障人民的權利。以上的解讀,依賴事實與邏輯的關聯(lián)。然而在學術研究中,事實與邏輯所表達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是變動不居的。主觀與客觀、事實與邏輯之間的決定論因而莫衷一是。我們應該警惕任何一種對于清末司法獨立的絕對評判。由視角的開放、思路的展開和問題的拓展所帶給我們對當下相關問題的啟示應為《事實與邏輯:清末司法獨立解讀》真正貢獻之所在?!妒聦嵟c邏輯(清末司法獨立解讀)》由李鼎楚編寫。

作者簡介

  李鼎楚(1980—)號三疋湘人,湖南新邵人,法學博士,吉林大學法學博士后研究人員,湘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湖南省益陽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助理,湖南省法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已在《光明日報·理論周刊》、《政法論壇》、《法商研究》、《政治與法律》等期刊發(fā)表法學專業(yè)學術論學10余篇,其中2篇被《人大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全文轉(zhuǎn)載,參與曾憲義教授總主編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部分章節(jié)寫作,與他人合著法學著作多部。

圖書目錄

第1章  引論
  一、問題與立場
  二、回顧與反思
  三、構想與求新
第2章  清末司法獨立思想的端倪、動因及途徑——至預備立憲前夕的考察
  一、端倪:自西徂東的新觀念
    (一)端倪出現(xiàn)的三個階段或時期
    (三)演進過程中的特點
  二、動因:自身需求與外來逼迫的共同作用
    (÷),社會經(jīng)濟變革的需求
    (二)刪獄黑暗腐敗的反省
    (三)思想界國家意識的覺醒
    (四)治外法權的催化
  三、途徑;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引入的蛻變
    (一)傳教士的“精神侵入”
    (二)出洋官員的橋梁作用
    (三)留學生們的言傳身教
第3章  清末官方主流思想對司法獨立的理解與選擇——以預備立憲期間官員的言論為中心
  一、一種直觀的憲政邏輯:“制度崇拜”的司法獨立
  二、“清弊救亡”:憲政神話下的“司法專官”論
  三、認同與選擇:立憲主義“大權政治”下的一項措施
  四、小結:未曾邁進國家主權的領域
第4章  清末司法獨立制度構建中的兩場“斗法”——試析當局人在權力重置中的階層意識與角色扮演
  一、新的觀察點:從理論認知的確立過渡到制度中的權力分配
    (一)突破憲政“三權理論”的分析框架
    (二)歷史解釋中最真實的權力角逐
    (三)從必要性到可行性的轉(zhuǎn)向
  二、削權與踞權:中央當權者與地方督撫的較量
    (一)當家者的“詭計”:地方官制改革中的司法獨立設置
    (二)看家人的拖沓與要挾:督撫對司法獨立制度的冷漠與反對
    (三)“標新取寵”的另一派:袁世凱試辦天津?qū)徟袕d
  三、司法領域內(nèi)部的爭權:法部與大理院的齟齬
    (一)內(nèi)訌的經(jīng)過:以三部法規(guī)和三份奏折進行勾勒
    (二)大權的“如來佛之掌”:部院的行政化傾向與清廷的“平衡術”
    (三)在朝與在野的專家們:知識精英的意氣與品性、論道與踐行
  四、問題以及趨勢:當家人、看家人和專家們的影響
第5章  清末司法獨立操作中的實情與實效——以權利保障為中心
  一、旨趣與方案:清末司法獨立實效解讀
    (一)可行性分析的深入:從制度。文本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操作
    (二)警覺目的論的泥潭:解釋“大事件,”與“歷史描繪的精細化”
    (三)一種真實的局限:‘定位清末司法獨立實效考察的有效范圍
  二、“同情”與“移情”:考察抑制實效的困難
    (一)匱乏的困窘:人、財與法律
    (二)傳統(tǒng)的窒礙:無奈的思維慣性
    (三)外來的“絆腳石”:領事裁判權的侵害
  三、“自評”與“他評”:案件處判的實情實效
    (一)案件處判概況及其問題
    (二)裁判者:權力運用與權威形成
    (三)當事人:糾紛中的權利訴求與保障
  四、“短板效應”:配套審判的相關運作
    (一)司法獨立中的人事:法官選任、懲戒與法政教育
    (二)“護身符”與“利劍”:法官保護與行政裁判
    (三)法律人與普通人的溝通:陪審與律師辯護制度
  五、“圓盾”與“刀把子”:司法獨立傾向于何?
結語  評判與拓展
  一、事實與邏輯
  二、三種評價:權力、權輿與權宜
  三、轉(zhuǎn)變:視角決定評判
  四、問題的拓展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懷著感恩之心行在路上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