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西南聯(lián)合大學結束使命,北京大學回到北平,在沙灘紅樓、馬神廟等老校址復校。本書所談,即當年在景山東街的北京大學中老胡同32、33號教授宿舍(兩院連通,出入的門有32號門牌,通常稱為32號)。從北京大學回到北平的1946年起,到新中國成立后全國院系調整,北大遷到海淀燕園的1952年止,這里先后居住過30多戶教授、副教授和職員(朱光潛、賀麟、馮至、沈從文、曾昭掄、陳占元、芮沐、江澤涵、袁家驊、聞家駟、費青、孫承諤等)他們是北京大學的訓導長或教務長,文、理、法、工學院的院長,以及哲學、西方語言文學、數學、化學、植物、地質、法律、電機等系的主任。這座大院中居住的教授學者們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等狀況,是那段時期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狀況的縮影。而對于作者,也即當年這些教授學者們的孩子,恰是處在難忘、愉快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時隔半個多世紀,每當這些當年的“小朋友們”談起中老胡同32號這個令人懷念的地方,就會一起回憶當年共同生活、學習、游戲的情景,每個人的心頭都充滿了激動和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