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譯本前言
序言
導論 歷史的詩學
歷史著述理論
情節(jié)化解釋
形式論證式解釋
意識形態(tài)蘊涵式解釋
歷史編篡風格問題
比喻理論
19世紀歷史意識諸階級
第一部分 接受的傳統(tǒng):啟蒙運動與歷史意識問題
第一章 隱喻與反諷之間的歷史想像
導言
啟蒙史學的辯證法
歷史編纂的傳統(tǒng)觀念
歷史、語言與情節(jié)
懷疑論和反諷
啟蒙時代之前史學的主要形式
萊布尼茲與啟蒙運動
歷史領域
啟蒙運動的史學成就
赫爾德反叛啟蒙史學
赫爾德的歷史觀念
第二章 黑格爾:歷史的詩學與超越反諷之道
導言
語言、藝術和歷史意識
歷史、詩和修辭
可能的情節(jié)結構
作為一般性情節(jié)結構的悲劇和喜劇
自在的歷史與自為的歷史
自在自為的歷史
作為結構的歷史領域
國家、個人和歷史的悲劇性觀點
作為過程的歷史領域
從悲劇到喜劇
世界歷史的情節(jié)
歷史、語言與情節(jié)
懷疑論和反諷
啟蒙時代之前史學的主要形式
萊布尼茨與啟蒙運動
歷史領域
啟蒙運動的史學成就
赫爾德反叛啟蒙史學
赫爾德的歷史觀念
從赫爾德到浪漫主義和唯心主義
第二章 黑格爾:歷史的詩學與超越反諷之道
導言
語言、藝術和歷史意識
歷史、詩和修辭
可能的情節(jié)結構
作為一般性情節(jié)結構的悲劇和喜劇
自在的歷史與自為的歷史
自在自為的歷史
作為結構的歷史領域
國家、個人和歷史的悲劇性觀點
作為過程的歷史領域
從悲劇到喜劇
世界歷史的情節(jié)
第二部分 19世紀歷史寫作中的四種“實在論”
第三章 米什萊:作為浪漫劇的歷史實在論
導言
19世紀史學經典
歷史學與歷史哲學的對立
隱喻模式中作為“實在論”的浪漫式歷史學
作為存在之混沌狀態(tài)的歷史領域
米什萊:按隱喻解釋并按浪漫劇進行情節(jié)化的歷史
第四章 蘭克:作為喜劇的歷史實在論
導言
蘭克史學方法的認識論基礎
作為喜劇的歷史過程
歷史分析的“語法”
歷史事件的“句法”
歷史解釋的“語義學”
蘭克歷史觀念中的保守主義蘊涵
按喜劇進行情節(jié)化的歷史
對作為歷史方法的有機論所做的形式辯護
結論
第五章 托克維爾:作為悲劇的歷史實在論
導言
反辯證法
兩種模式中的詩與歷史
自由主義的面具
社會調和的歷史學
重大歷史過程的“句法”
美國歷史的“語義學”
歐洲歷史的戲劇
自由主義觀點,保守主義語氣
反諷視野中的悲劇性沖突
革命性戲劇的反諷式結局
抵制反諷觀點下意識形態(tài)蘊涵的嘗試
對戈比諾的批評
陷入反諷
結論
第六章 布克哈特:作為諷刺劇的歷史實在論
導言
布克哈特:反諷看法
作為一種世界觀的悲觀主義:叔本華哲學
作為歷史意識基礎的悲觀主義
諷刺的風格
歷史過程的“句法”
歷史的“語義學”
“飽滿的”情節(jié)結構
反隱喻
作為反諷的實在論
歷史與詩歌
結論
第三部分 19世紀晚期歷史哲學對“實在論”的擯棄
第七章 歷史意識與歷史哲學的復興
第八章 馬克思:以轉喻模式為史學進行哲學辯護
導言
關于馬克思研究的問題
馬克思歷史思想之精髓
基本的分析模型
歷史存在的“語法”
歷史過程的“句法”
歷史的“語義學”
馬克思的方法運用于具體的歷史事件
作為笑劇的歷史
結論
第九章 尼采:以隱喻模式為史學作詩學辯護
導言
神話與歷史
記憶與歷史
道德與歷史
真實性和歷史
結論
第十章 克羅齊:以反諷模式為史學作哲學辯護
導言
作為批判的歷史哲學
“涵蓋在普遍藝術觀念之下的歷史學”
歷史意識的美學
歷史知識的本質:對常識的辯護
歷史知識的悖論本質
克羅齊歷史觀念的意識形態(tài)蘊涵
運用的批判方法:反諷的教化效果
克羅齊反對馬克思
克羅齊反對黑格爾
克羅齊反對維柯
歷史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
結論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