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一、選題意義
二、學術史回顧與前瞻
三、文章結構與思路
四、創(chuàng)新點和難點
上編 鑒往知來與勸善懲惡思潮下漢史研習的實踐功能與道德價值
第一章 朱元璋對漢史的研習與應用
第一節(jié) 朱元璋關注漢代歷史的原因
一、元末明初的社會現(xiàn)實
二、朱元璋的個人經歷
第二節(jié) 朱元璋研習漢代歷史的表現(xiàn)
一、與子孫交流中研習漢史
二、與大臣討論中研習漢史
第三節(jié) 漢史對朱元璋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二、負面影響
第二章 明前期大儒與漢史學
第一節(jié) 王煒對漢史“考訂同異”、“瑕瑜不掩”
一、“考訂同異”:縷清漢史文本之差異
二、“瑕瑜不掩”:還原漢史原貌
第二節(jié) 方孝孺對漢史“會其通而不泥于一志”
一、質疑《史記》之所載
二、從治世角度論析《鹽鐵論》、《申鑒》
三、從反對苛政的角度批判《政論》
四、“圣人之道,與時偕行”:關注漢史的借鑒功能
第三節(jié) 考古證今、補偏足全:丘濬對漢史的探討
一、“考古以證今,隨時而應用”:以漢史比附明代政治
二、“積小以成其大,補偏以足其全”:對漢代歷史現(xiàn)象的歸納
三、“扶持世教,警省人心”:對漢史的鑒戒
第三章 “善可為法,惡可為戒”:史鑒書編纂與漢史研究
第一節(jié) 明初敕撰史鑒書對漢史的探討
第二節(jié) “崇實黜浮,鑒別悉允”:明前期士人述漢史
中編 明中葉文學復古運動影響下《史》、《漢》的藝術性借鑒和學術性考釋
第一章 《史》、《漢》的比較研究與吸收
第一節(jié) 《史》、《漢》比較研究
一、“《史記》以風神勝”:《史記》著作風格評析
二、“《漢書》以矩獲勝”:《漢書》著作風格評析
三、班、馬之優(yōu)劣
第二節(jié) 《史》、《漢》風格吸收
一、史書編纂中《史》、《漢》風格的借鑒
二、文學創(chuàng)作中《史》、《漢》風格的模擬
第二章 明中期漢史評論的興起
第一節(jié) “專據經傳以繩史”:《尚論編》中的漢史評論
一、“抉定其抵牾,使相統(tǒng)一”:重評漢史,提出己見
二、“揚微闡幽,的的可表”:從細微處探討漢史的本質
三、借托漢史,風切當世
四、保存漢史史料之功用
第二節(jié) “折衷機宜,如指彀的”:《史說》中的漢史評論
一、“若考據,皆前人究括所未及”:漢史研究獨具心得
二、漢史評論超越先儒
三、“援彼證否判于析塵”:通過史實援引揭示歷史真相
第三節(jié) “闡摘精奧,剖析疑義”:《古史要評》中的漢史評論
一、對漢史的“同情之理解”
二、剖析漢史研究中之疑義
三、以儒家為指針評判漢代史實
第三章 “聞見溢而考索真”:嘉、隆間漢史考證之學的興起
第一節(jié) 柯維騏《史記》考證中的“別淆亂訂是非,會萬千一”
一、指陳《史記》記載的不確之處
二、對《史記》編纂體例和主題的考證
三、歸納《史記》敘事的方法
四、研究漢史不囿于成說
第二節(jié) 楊慎“搜奇抉譎,擷采鉤隱”以考漢史
一、考究漢代名物
二、探究漢史,不泥舊說
三、補充漢史文本注釋之所未及,駁正改竄之所訛謬
四、考證《史》、《漢》版本之誤
五、考辨漢代史學著作之誤
第三節(jié) 陳耀文的漢史辨證“抉摘其失,兼資考據”
一、“是非之公”,“隨事辨正”:對漢史史事的考辨與正誤
二、對漢史文本“遠討遐搜,潛心訓詁”
三、陳耀文對楊慎漢史考證之“深文苛索,有意求瑕”
第四章 《史》、《漢》研究之薈萃:《史記評林》與《漢書評林》
第一節(jié) 《史記評林》與《史記》研究
一、《史記評林》的產生
二、《史記評林》內容及撰寫方法
三、凌稚隆的《史記》研究
四、《史記評林》的總體評價
第二節(jié) 《漢書評林》與《漢書》研究
一、《漢書評林》的產生
二、《漢書評林》內容及撰寫方法
三、凌稚隆的《漢書》研究
四、《漢書評林》的總體評價
第三節(jié) 史漢《評林》時代不帶考評的漢史整理著作
下編 明后期理學裂變下漢史學的多樣化趨向
第一章 晚明對漢代歷史的評析
第一節(jié) 通史編纂中漢史評論
一、“程量今古,獨出胸臆”:《藏書》評漢史
二、“別善敗如列眉,燭忠佞如觀火”:《讀史漫錄》評漢史
三、《藏書》與《讀史漫錄》研究漢史的差異
四、其他通史著作中的漢史評論
第二節(jié) 斷代史編纂中漢史評論
一、“比人綴事,各具端委”:鐘惺《史懷》的漢史評論
二、其他斷代史著對漢史的評論
第三節(jié) 有關文集、筆記中的漢史評論
一、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的漢史研究
二、晚明其他筆記、文集中的汶史研究
第二章 晚明對漢代歷史的考證
第一節(jié) 焦肱對漢史的“去取精審,主子闡發(fā)”
一、考訂《史記》所載史實
二、在漢史考證中敢于駁正權威之說
三、考證、注釋《史》、《漢》中人名和典制
第二節(jié) 方以智“刪古今聚訟為征,考而決之”的漢史研究
一、注重用小學之法研治《史》、《漢》
二、“辨當名物,征引以證其義”:考辨《史》、《漢》名物
三、“利弊時宜,貴知要領”:方以智對漢史研究的經世特點
第三節(jié) 對《史記》、《漢書》、《后漢書》的箋注“提其要,鉤其玄”
一、郝敬刊正漢史文本的“注家詮釋”
二、晚明其他學者對漢史文本及其注釋的考證
第三章 “因原竟委,考正得失”:以顧炎武為個案的明遺民與漢史學研究
第一節(jié) “錯綜其理,會通其旨”:從具體事實歸納漢史的普遍現(xiàn)象及其原因
第二節(jié) “援古證今,必暢其說而后止”:顧炎武漢史研究的經世特征
一、“洞悉盛衰利弊,著其化裁通變之道”:顧炎武對兩漢風俗教化的研究
二、“考漢世用人之法”:顧炎武對漢代官吏任用及權力分配的研究
第三節(jié) “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謬誤”:顧炎武對漢史文本的考釋
一、對《史記》的考證
二、對《漢書》的考證
三、對《后漢書》的考證
四、比較漢史諸文本的優(yōu)劣
五、顧炎武漢史考證的瑕疵之處
第四章 晚明漢史的通俗化
第一節(jié) 通俗史學出現(xiàn)的原因
一、經濟發(fā)展
二、文化需求
第二節(jié) 漢史通俗化的表現(xiàn)
一、漢史的摘抄本、簡評本、演義本
二、通史的摘抄本、簡評本、節(jié)選本
第三節(jié) 漢史通俗化的影響
一、漢史的普世化
二、正統(tǒng)學者對漢史通俗化現(xiàn)象的憂慮和非議
余論 明人漢史學研究的總體評價
一、明人研究漢史學的特點
二、從明人與漢史學的關系看明代史學的發(fā)展脈絡
三、漢史學研究對明代學術的影響
四、明人漢史學研究對清初漢史學研究的影響
五、明人漢史學研究的不足
附錄
一、《千頃堂書目》中所列明人研究漢史著作一覽表
二、明人《史記》、《漢書》、《后漢書》刊刻情況一覽表
三、明人《史記》、《漢書》、《后漢書》評點、摘抄、節(jié)選情況一覽表
四、明人漢史評論著作情況一覽表
五、嘉靖時期官刻有關漢史學書籍情況一覽表
六、《史記評林》中對漢史進行評析的明人及其著作一覽表
七、《漢書評林》中對漢史進行評論的明人及其著作一覽表
八、萬歷時期刊刻有關史漢的歷史演義本情況一覽表
九、《史記志疑》征引明人《史》、《漢》研究成果表
十、清人與明人漢史學研究觀點相似處對照表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