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賢者狎而敬之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魯莊公及宋人戰(zhàn)于乘丘
曾子易簀
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
君子不家于喪
有子之言似夫子
成子高寢疾
公子重耳對秦客
太宰豁使于師
杜蕢揚觶
公叔文子卒
陳子亢止殉葬
衛(wèi)獻公出奔
戰(zhàn)于郎
苛政猛于虎
魯人有周豐者
不食嗟來之食
晉獻文子成室
盡飾之道,斯其行者遠矣
陽門之介夫死
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
孔子論“大同”、“小康”之治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
教學相長
大學之道
大學始教
不學操縵,不能安弦
今之教者
大學之法
學者有四失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擇師不可不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
進學之道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
大德不官
凡音之起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樂者,通倫理者也
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
樂者,異文合愛者也
樂者,天地之和也
王者功成作樂
觀其舞知其德
教者,民之寒暑也
樂可以善民心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
土敝則草木不長
樂行而民鄉(xiāng)方
唯樂不可以為偽
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君子聽音
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先王立樂之方
師乙論樂
君子有三患五恥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
天子者,與天地參
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禮之教化也微
政者,正也
何謂敬身
率性之謂道
舜其大知也與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好學、力行、知恥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
博學之,審問之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
君子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