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李君如:我對“中國道路”的幾點看法
張樹華:中國道路的政治優(yōu)勢與思想價值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國道路的哲學啟示
宣興章:中國道路與中國共產黨
徐崇溫:世界范圍內“模式”問題的四次論爭及其啟示
程恩富:中國模式——社會主義本質的中國實現形式
汪玉凱:冷靜看待中國模式
劉建飛:應當超越中國模式的政治內涵
肖貴清:“中國模式”熱議中的幾點冷思考
龔培興潘澤林: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與“中國模式”的發(fā)展
第二編
衣俊卿:多向度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力量
歐陽康:中國價值體系建構與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發(fā)展
沙健孫:《共產黨宣言》中譯本的出版與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
梁柱: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啟示
李長征:毛澤東思想沒有過時
楊金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促進了中國文化現代化
徐崇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發(fā)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李崇富:略論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形態(tài)
趙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
趙智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
龔云: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第三編
李良棟: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經驗與前瞻
王長江:政治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陳寶生: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幾點看法
許耀桐: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
陳紅太:關于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幾個問題
魏禮群:積極穩(wěn)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
汪玉凱:“十二五”期間行政體制應重點推進五大改革
許耀桐:“十二五”時期行政體制改革的鮮明特點
蔡防:推動政府職能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轉變
鄧聿文:建設法治政府的難點在哪里
第四編
李捷:創(chuàng)新黨建理論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
任鐵纓:執(zhí)政黨建設的評判標準有哪些
畢京京:試析憂黨意識的政治價值
盧先福:黨建理論研究的重點和方向
彭穗寧:立足服務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再社會化
楊雪冬:把基層的空間還給基層
高新民:從中紀委六次全會看黨風廉政建設的價值取向
孫德忠:進一步增強反腐倡廉建設的科學性
朱明國:新加坡為什么能做到廉潔高效
第五編
馬凱:努力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
李君如:社會建設問題凸顯人權發(fā)展的新要求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與社會建設
劉文海:加強社會建設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
汪玉凱:用改革化解中國社會轉型三大難題
邢賁思:正確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
彭穗寧:利益整合執(zhí)政黨處理好新階段人民內部矛盾的重大課題
劉武?。褐匦聦徱暫头此肌疤拱讖膶挕⒖咕軓膰馈?br /> 于建嶸:把握突發(fā)事件中的社會群體心理
王繼雨:新加坡推進社會建設的經驗
第六編
任仲平:讓變革為我們贏得歷史的機遇
張軍擴侯永志:關于我國現代化面臨形勢和任務的若干思考
汪玉凱:當前社會轉型有哪些特殊性
金民卿?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路徑選擇中三個重要關系
竹立家:“后改革時代”要有新戰(zhàn)略
馬曉河:簡說黨對改革的總體認識
第七編
李慎明:時刻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衛(wèi)建林:毛澤東關于黨同人民群眾關系問題的獨創(chuàng)見解
龔云:加強黨性修養(yǎng)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魏地春:領導干部要有道德感召力
李永忠:干部人事制度亟待解決的硬傷
孫霖:培養(yǎng)青年干部的幾點思考:
李?英:讓民意在干部任用中真正行使“表決權”
朱?。骸笆濉睍r期需理論思維謀劃改革
牛保良:領導干部應具有“領導特質”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