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希臘羅馬的公民資格理論傳統一直到當代論爭,“公民資格”的歷史演變表征著西方在憲政民主政治的制度文化建設中所經歷的經驗。在不同歷史階段對“公民資格”的不同確定依據背后,事實上隱含著不同歷史和文化背景中正義觀念的對話和沖突。“公民資格”作為憲政民主制度中的形式規(guī)范,蘊涵著豐富的人本的政治倫理和正義理念,然而,“倫理的政治”與“政治的倫理”在“公民資格”中的抽象化,以倫理與法的形式化遮蔽了對公民主體本身的完整理解以及公民主體背后的利益糾纏。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實踐哲學的視域中考察“公民資格”理論的歷史與當代論爭,或許可以使“公民資格”之形式化論爭所遮蔽的作為“現實個體”的公民及其背后的利益糾纏本性得到澄明,這可能為“公民資格”理論在中西對話中走進本土找到超越理論性“正義”的契點?!豆褓Y格與正義》由宋建麗編著?!豆褓Y格與正義》既挖掘、研究了羅爾斯經典文本中的公民資格理論,又研究了以桑德爾、麥金太爾為代表的社群主義者以及以楊、金里卡、泰勒為代表的多元文化主義者與新自由主義者羅爾斯的主要分歧,從而以羅爾斯為焦點,對當代西方公民資格理論論爭背后所蘊涵的不同正義觀念,以及正義與自由、平等、民主的關系,正義的權利內涵和制度性內涵、正義的德性內涵、正義的普遍性與差異性等問題,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出發(fā)進行應對與重新解讀,進而闡明以“現實個人”為出發(fā)點和立足點的多重正義維度(權利正義、制度正義、德性正義、普遍正義、差異正義)的辯證統一以及各領域正義(經濟正義、政治正義、文化正義)的協調發(fā)展才是“公民資格”的合理正義內涵所在。在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分析方法的同時,這種分析和評述本身也意味著我們介入了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爭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