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的職能主要是提供滿足社會需要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作為財政范疇發(fā)展到市場經濟階段的產物,公共財政的重要制度特征之一即決策主體的多元化。1978年中國開始了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財政分權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一個重要方面。實施財政分權和市場化改革以來, 中國地方政府間的競爭不斷加劇。理論和實踐表明,財政競爭必然會造成地區(qū)間的貧富差距。在財政收入無法滿足支出需求的情況下,貧困地區(qū)的地方政府無力履行支出責任,只能以極低的水平提供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務。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人均資源貧乏、地區(qū)差異顯著的低收入國家范圍內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書從政府間財政分工與競爭理論入手,考察中國的財政分權與政府間財政競爭以及均等化狀況,分析中國財政分權的特征以及財政競爭的形成機制,提出完善中國現行財政體制,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的基本思路。全書主體部分共分五章。 第一章為導論,主要回顧了公共產品理論的歷史演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發(fā)展以及財政分權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影響。第二章,財政分權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系。 首先,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這使得每個社會成員都擁有享用它的權利。即使在技術上可行的情況下,排他性也會因為成本過高而無法實現。此外,公共產品還具有消費上的非競爭性, 因為每增加工個消費者并不會使其他人對該公共產品的消費相應減少。這就決定了由企業(yè)提供公共產品的低效性和不可能性, 因而需要政府來提供公共產品。根據受益范圍.的差異,公共產品可分為全國性公共產品和地?性公共產品。由于公共產品受益范圍的不同, 因此各級政府在提供不同的公共產品時應當承擔不同的職責,這也為政府間財政分工提供了依據。財政分權理論認為, 由一組分散化的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分工提供公共產品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根據經濟分析中的基本問題和方法,財政職能可以分為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觀調控三個方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