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預應力結構體系與設計方法》第一時期(1956-1964年),將預應力混凝土作為當時的三大新結構技術加以推廣。其特點是:材料以中強鋼材(冷拉Ⅱ級鋼筋、低碳冷拔鋼絲)及C30混凝土為主;推廣應用預應力混凝土的主要目標是節(jié)約鋼材,以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代替鋼結構構件,如屋架、吊車梁等;在鐵道建設中,以預應力鋼弦混凝土軌枕代替方木軌枕等。設計計算方法,則以蘇聯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程》(CH10-57)為主。第二時期(1965~1977年),“文革”時期,大搞結構改革,全國城鄉(xiāng)大力推廣低碳冷拔鋼絲和中小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及構件。浙江、江蘇、湖南、山東四省編制了冷拔絲PC規(guī)程(紅皮書),極具中國特色。在這一時期,也開始研制高強預應力鋼材(高強鋼絲和鋼絞線以及Ⅳ級低合金鋼筋)和預應力張拉設備。第三時期(1978年至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現代預應力混凝土大發(fā)展時期。在這30多年的發(fā)展中有不少顯著特點:材料廣泛采用高強鋼材和高強度等級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由構件發(fā)展到結構;結構體系的研究和應用廣泛開展,大跨度、大空間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和多、高層預應力混凝土建筑,以及特種預應力混凝土工程大量建成;結構體系多種多樣;預應力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預應力混凝土在橋梁建設中的應用更為突出。T形和箱形截面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橋、超靜定的連續(xù)梁橋、連續(xù)剛構橋等一座座橋梁在祖國的江河湖海上架起,使天塹變?yōu)橥ㄍ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