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研究:以臺灣民俗村和閩臺緣博物館為例》運用勒菲夫爾提出的“空間三維說”作為文化展演的分析框架,以理解當前中國話語中的“同根同源”是如何成為一個自在的表征體系進行運作,并作用在兩處人造景觀(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和廈門的臺灣民俗村)的空間建造、主題化和實踐當中。《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研究:以臺灣民俗村和閩臺緣博物館為例》試圖通過一種理論建構的案例討論,直接將戲劇表演的三要素——演員、觀眾和文化腳本納入復合的、多維度的互動當中。研究關注消費的社會文化力量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1)是如何塑造文化景觀的形象并賦予意義,并在一定程度上與大眾文化達成某種契合;(2)表述是如何通過記憶、行動和形象(想象)的方式讓“同根同源”的主流話語在不同機構間進行意義的轉換;(3)在意義賦予過程之同時,重視觀者的主體性,以及對意義解讀的各種實踐。這樣的解讀是如何合理地鑲嵌在文化展演的表征結構當中,并通過身體的移動實踐展現他們各自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