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心經是注——佛教哲學本體論》是繼從“是”的角度對佛教哲學進行全新解讀之后,利用“是”對《金剛經》、《心經》這兩個佛教哲學經典文本重新解讀?!督饎偨洝分蟹鹜影讶缱鳛檫壿媽W的形而上學開端的根據,并為了澄清如的意義,從不同的角度論述如的各種含義。同時又否定了任何專門關于如的知識的陳述,使古印度哲學“是什么”的追問方式轉變?yōu)椤盀槭裁础钡淖穯柗绞?,而開創(chuàng)了古印度哲學史上的一次認識論轉向。并且,伴隨著認識論上的轉向,佛陀又把思引入了哲學,使佛教哲學成為一門思辨的學問。而“如筏喻者”的提出又成為佛教哲學終結性引喻,使人們認識到語言文字的游戲作用。佛陀與須菩提還通過蘇格拉底助產術式的對話來尋求真理,“于意云何”呈現(xiàn)出佛陀詰難式辯證法的特征,“所以者何”則是佛陀以自問自答對各種事物及其關系本身進行界定?!督饎偨洝氛窃谶@一辯證過程中,表現(xiàn)出佛教的智慧不是用“一個人說了算”的方式,而是一種理性思維的典范?!督饎偨洝愤€是佛教哲學概念王國里的純粹思辨哲學,佛陀通過三段論及柏拉圖式概念二分法來規(guī)范概念,使佛教哲學概念體系充滿了辯證發(fā)展歷程。因此,《金剛經》就是佛教的哲學辭典。經中還通過般若波羅密劃定了哲學與語言的界限,而解決了佛教哲學中的根本問題。而《心經》中通過對心靈所具有的各種認識能力或機能的否定,意味著佛教哲學認識到人們不可能依據經驗的材料來建立一門關于心靈的學問,使《心經》成為一種認識論的方法研究,是一種本體論式的方法論。佛教哲學正是通過上述的活動而建立了一個概念、判斷和推理組成的形而上學。但由于人們遺忘了佛教哲學的“是”,導致佛教哲學由對“是”的追問而滑向了對是者的追問。 《金剛經心經是注——佛教哲學本體論》由林曉輝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