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中國電影與好萊塢合作新疆域”論壇上,馮小剛將中國電影的現(xiàn)狀比喻為中國足球,認為從技術方面比較,中國電影與國際上的差距非常之大,以前中國電影是既缺錢又缺技術,現(xiàn)在錢不缺了,差的是技術,故而目前不敢把錢扔給中國的制作公司。他稱道:在世界杯上,讓我們看到了日本隊和韓國隊飛速成長的水平,有助于中國隊找到差距。但是,就中國電影來說,我們的電影與日本、韓國相比,比世界杯上的足球差距還大。綜觀我這幾年的影片,除了《-聲嘆息》的票房輸給了上海的《生死抉擇>,其余的影片都是全國票房冠軍。即使這樣我也不認為這些能代表我的水平。另外,中國導演的拍片比例與他們不同,日本和韓國的藝術片與商業(yè)片的比例是10%和90%,中國則相反,有90%的人在拍藝術片。在這90%的藝術片里,又有一半的人在拍廣告。這就是中國電影的現(xiàn)狀,用一條腿和一個胳膊去趕日本和韓國,還要和人家去比、去抗衡,怎么比?再堅持兩年,如果還是這種情況,我就不拍電影了?!秾а莸穆蓜樱喝A語電影、實驗影像和作者電影研究》主編在《電影明星的話劇舞臺秀及其表演文化分析》一文中,也曾將中困電影比喻為“寡頭時代”和“另類時代”:目前中國電影是一個“寡頭時代”和“另類時代”,前者指的是只有幾個“導演寡頭”的所謂“大片”在國內院線上招搖過市,后者是一些實驗性和邊緣性的“另類電影”在國際上獲獎贏取名聲。但是,不管中國電影是否如同足球,還是“寡頭”和“另類”時代,正如中國足球仍然需要踢下去,中國電影也仍然需要拍下去。同樣,電影理論也仍然需要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