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倫理學(道德學)論公民德性

論公民德性

論公民德性

定 價:¥58.00

作 者: 張宜海 著
出版社: 鄭州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倫理學

ISBN: 9787564504212 出版時間: 2011-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71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論公民德性》在對德性概念和中西德性理論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結(jié)合新中國成立以來道德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的歷史和現(xiàn)實,首先提出公民德性概念,并對公民德性的內(nèi)涵進行現(xiàn)代意義上的解讀;其次,將德性劃分為人的德性和公民德性兩個層次,并將公民德性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公民道德德性、公民理智德性和公民實踐德性,不同的德性下又含有不同的德目表;最后,提出公民德性的完善就是人的科學發(fā)展的觀點,并從“中國公民德性調(diào)查”的實證研究中尋求確證的根據(jù)。

作者簡介

暫缺《論公民德性》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引 言
第1章 公民德性研究的緣起、價值和思路
1.1 公民德性研究的緣起
1.1.1 德性之知與德性之行的背離
1.1.2 傳統(tǒng)德性與現(xiàn)代社會的不契合缺乏公認的理論解釋
1.1.3 公認的道德判斷和評價標準有待完善
1.1.4 社會的經(jīng)濟本位和個人的金錢本位導致道德價值觀混亂
1.1.5 接受道德規(guī)范的情感基礎不牢
1.2 公民德性研究的價值
1.2.1 彌補公民德性研究的不足
1.2.2 解析德性之知與德性之行背離的原因
1.2.3 彌合新舊價值體系轉(zhuǎn)變中道德價值觀的分裂
1.2.4 揭示公民德性對人的發(fā)展的價值
1.2.5 為公民追求善和幸福生活提供思路
1.2.6 為社會轉(zhuǎn)型期公民德性建設提供參考
1.3 公民德性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1.3.1 公民德性研究的基本框架
1.3.2 公民德性研究的思路
第2章 德性概念
2.1 西方的德性概念
2.1.1 品質(zhì)說: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
2.1.2 力量說:斯賓諾莎的德性概念
2.1.3 意志論:康德的德性概念
2.1.4 良心說:黑格爾的德性論
2.1.5 義務說:西季威克的德性概念
2.1.6 內(nèi)在利益說:麥金太爾的德性概念
2.2 我國的德性概念
2.2.1 德性
2.2.2 道德
2.2.3 美德
2.2.4 德行
2.3 德性概念的理解
2.3.1 德性存在:人的關系
2.3.2 德性目標:人的發(fā)展
2.3.3 德性追求:真善美
第3章 中西德性研究比較
3.1 德性研究的中外比較
3.1.1 孔子、孟子與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德性思想
3.1.2 董仲舒與亞里士多德、阿奎那的德性思想
3.1.3 國內(nèi)外近現(xiàn)代學者的德性研究
3.2 中西德性理論的差異是不同文化的反映
3.2.1 儒學與宗教:中西德性理論差異的主要文化背景
3.2.2 文化的一元與多元對德性理論的影響
3.2.3 中西文化的重人與重物對德性的影響
3.2.4 向內(nèi)用力與向外用力對德性的影響
3.2.5 重德與重智對德性倫理的影響
第4章 公民德性概念、層次
4.1 公民概念
4.1.1 社會學視閾下的公民概念
4.1.2 憲法視閾下的公民概念
4.1.3 公民與國民、人民、臣民的不同
4.2 公民德性概念
4.2.1 公民德性概念
4.2.2 公民德性的基本意蘊
4.3 公民德性概念的進一步理解
4.3.1 公民德性是特定國家和時代背景下的概念
4.3.2 公民德性的界定主要在公民與國家關系的框架內(nèi)進行
4.3.3 公民德性主要是一種實踐性品質(zhì)
4.4 公民德性的層次
4.4.1 人的德性和公民德性
4.4.2 人的道德德性和公民道德德性的三種狀態(tài)
第5章 公民德性的類型
5.1 公民道德德性
5.1.1 公共信任
5.1.2 寬容精神
5.2 公民理智德性
5.2.1 理性精神
5.2.2 公民意識
5.3 公民實踐德性
5.3.1 公民參與
5.3.2 權(quán)利主張
5.3.3 理性自利
5.3.4 勇于創(chuàng)新
5.3.5 遵守規(guī)則
5.4 公民道德德性、理智德性和實踐德性的關系
5.4.1 道德德性是理智選擇的基礎,體現(xiàn)于德性實踐
5.4.2 理智德性是實踐德性的要求,蘊含著道德德性的精神
5.4.3 實踐德性是道德德性與理智德性的統(tǒng)一
第6章 公民德性與人的科學發(fā)展
6.1 人的發(fā)展是古今中外學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6.2 馬克思主義人學是人的發(fā)展思想的精華
6.2.1 廣度:人的全面發(fā)展
6.2.2 深度:人的充分發(fā)展
6.2.3 個性:人的自由發(fā)展
6.3 人的科學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直接繼續(xù)
6.3.1 人的科學發(fā)展:方向的正確性
6.3.2 人的科學發(fā)展:內(nèi)容的完整性
6.3.3 人的科學發(fā)展:方法的科學性
6.3.4 人的科學發(fā)展:過程的連續(xù)性
6.4 公民德性的完善就是人的科學發(fā)展
6.4.1 德性對人的發(fā)展具有絕對價值
6.4.2 公民德性的完善就是人的科學發(fā)展
6.4.3 德性完善和人的科學發(fā)展受客觀條件的制約
第7章 德性倫理的現(xiàn)狀思考與公民德性培養(yǎng)
7.1 德性倫理現(xiàn)狀的思考
7.1.1 人為什么要有道德?
7.1.2 德性倫理與規(guī)范倫理
7.1.3 對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反思
7.1.4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面臨的挑戰(zhàn)
7.1.5 質(zhì)疑經(jīng)濟狀況與道德之間的相關性
7.1.6 德育要走出兩個誤區(qū)
7.2 當前中國公民德性的培養(yǎng)
7.2.1 加強公民教育
7.2.2 化公民德性之知為德性之行
7.2.3 提升社會公德建設效果
7.2.4 培育公民國家意識
7.2.5 增強公民權(quán)利意識
7.2.6 促進公民參與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