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經學,經學是用來闡釋文化價值的,但經翠也孕育培養(yǎng)了關於本文化知識的認知技術和學術理性。為了五經文本正定而出現的??睂W,其目標是文本的校訂求真。漢河問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一。留其真就是保存正本的確定性。??敝椒?,就是一人持本, 一人讀折,如仇讎相對的文本同異的公開批評校訂。??敝驹陟蹲晕覂刃那笳娴恼\意,惟無自欺,亦無書欺。漢代??睂W的興起改變丫學問存在的意義和方法,學術從此不再單純是思想的產物,而有了歷史的校正。東漢末鄭玄注經開創(chuàng)的「注」改變了原本經師傳經的訓詁、章句的口語闡釋經義模式,成為明確針對書面文豐的書寫。鄭玄注經確立了文字訓詁、文獻考據作為學術研究的根本方法。這也同時意味著,教師這個社會職業(yè)中區(qū)分出了對文本真?zhèn)呜撠煹膶W者。鄭玄注經,所謂如水灌注,必須附經而行,不可能獨立於經,夾註在經文中間的解釋更適合在紙上進行,在細長只容單行書寫的竹簡上是無法夾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