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思想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讀書雖則不能延伸一個人的生命之長,但卻可以拓其生命之寬;讀書不僅可以使人知世明理,也可以使人活得更有高度、更有深度。數百年來,文學名著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寶貴財富,在世界的作家行列里一直人才輩出,燦若星辰,現實主義作家如高爾基、羅曼·羅蘭、海明威等;現代主義文學精英如艾略特、卡夫卡、普魯斯特、馬爾克斯等。他們的作品浩如煙海,令人目不暇接。名著之所以一直魅力不減,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這些名著所包含的人物命運極度的悲劇色彩感染本善的讀者心靈,也不僅僅是因為那些震撼人心的愛情或多或少的缺憾給人以似曾相識的錯覺,更重要的是因為它與每一位讀者息息相關,每一位人物的個體都是現實中的每一位讀者,他們時而偉大,時而渺小,使得每一位閱讀這些名著的人,在輪番上演的各類悲喜劇中,看到了自己真實的人生。除此之外,讀者更多地會從這些名著里得出特別的思想,這些思想或者能拯救他們的心靈,或者能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慰藉。所以,面對這個世界,盡管人們時時處在喧囂與忙碌中,時時面臨欲望之海的威逼,及至于到達絕壁深崖,人們卻一直沒有放棄文學名著的閱讀。因為只有在名著的閱讀中,迷失和疲憊的現代人才能重溫躺在母親懷里的溫暖,才能像遠走他鄉(xiāng)的游子回到故土一樣,讓自己的心靈“詩意地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