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傳記歷史人物孔子評傳

孔子評傳

孔子評傳

定 價:¥64.00

作 者: 匡亞明 著
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歷史人物

ISBN: 9787305059070 出版時間: 2011-04-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全兩冊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是齊魯書社1985年出版的《孔子評傳》的修訂本。作者匡亞明根據(jù)近年研究所得,在齊魯版的基礎上,除增寫了《經(jīng)濟思想》一章外,對其他各章也分別作了較大修訂,對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學為核心而展開的倫理、政治、經(jīng)濟、教育等思想全貌及兩千多年來在國內外廣泛傳播和影響的曲折變化過程,都作了評述。作者以更廣闊的視野對原著作了重大修改,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朝著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孔子這個目標邁出了新一步?!犊鬃釉u傳》書前所附畫像,冠之以《布衣孔子三十而立像》,寓意頗深,耐人尋味。書后附有孔子年譜、人名索引、文獻索引和詞語索引,為讀者閱讀提供方便。

作者簡介

  匡亞明,1906年生于江蘇丹陽,1926年入上海大學中文系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此后,長期從事教育和黨的理論、新聞、宣傳工作。歷任《日日新報》主筆,《大眾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華東政治研究院院長、中共華世局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吉林大學校長、南京大學校長?,F(xiàn)任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吉林大學名譽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主編。曾著《社會之解剖》、《血祭》、《農(nóng)村工作論文集》、《學習列寧的風格》、《孔子評傳》等專著以及大量學術性或政治性論文。

圖書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第一章 導論
一、研究中國古代有重要貢獻的人物為什么以孔子為起點
二、“以世論人”和“以人論世”
三、人類文化知識遺產(chǎn)的繼承和發(fā)展問題
四、對孔子思想實行“三分法”問題
五、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和應注意的三個區(qū)別
六、關于文獻資料等問題
第二章 生平概略
一、沒落的貴族家庭
二、幼年在貧賤中成長
三、獨立謀生,勤奮好學
四、“三十而立”至仕魯之前
五、進入貴族統(tǒng)治集團——初次碰壁
(一)中都宰
(二)小司空
(三)大司寇
(四)墮三都的失敗
(五)孔子誅少正卯實無其事考
(六)矛盾顯露,棄官離魯
六、訪問列國諸侯——到處碰壁
(一)訪問列國諸侯的目的
(二)訪問列國諸侯的簡要經(jīng)歷
(三)訪問列國諸侯的三個階段
(四)結束流浪,回到魯國
七、“不知老之將至”的晚年
(一)關于反對季孫氏實行“田賦”問題
(二)關于“西狩獲麟”問題
(三)關于陳恒殺君、孔子請討問題
(四)妻、兒、弟子相繼死亡
(五)孔子病逝
第三章 孔子時代的社會背景
一、西周是領主制封建社會(或初期封建社會)
(一)殷周間斗爭不僅是兩個王朝興替之爭,而且是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大變革的斗爭
第一,有了這一大變革的存在,就可以更好地說明五種生產(chǎn)方式(或五種社會制度在中國的遞嬗
第二,有了這一大變革的存在,就可以正確說明中國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
第三,有了這一大變革的存在,就可以科學地解釋孔子思想產(chǎn)生的條件
(二)西周領主制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征
第一,西周各級領主對土地的占有
第二,主要直接生產(chǎn)勞動者的身份
第三,剝削形式
第四,分封、宗法、等級三位一體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
第五,意識形態(tài)
(三)從西雙版納解放前領主制封建社會看西周
第一,歷史簡況
第二,“土地王有”和“公田”、“私田”
第三,村寨制度
第四.地租形態(tài)
第五,直接生產(chǎn)者的社會身份
(四)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實際
二、春秋是從領主制向地主制封建社會過渡的時代
(一)經(jīng)濟結構上領主制向地主制的急劇過渡
(二)政治結構上王權衰落和諸侯爭霸的混亂局面
(三)思想意識上某些傳統(tǒng)觀念在動搖和某些新思潮在萌芽
第一,“天”和“天命”觀念的變化
第二,“禮”觀念的變化
第三,君臣觀念的變化
第四,人才標準和人生價值觀念的變化
第四章 仁的人生哲學思想
一、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哲學概括
(一)仁的出處和含義
(二)“愛人”是仁的出發(fā)點
(三)仁的多方面、多層次的剖析
第一,仁作為道德本身內容上的不同層次
第二,仁在個人修養(yǎng)上的不同層次
第三,仁在“為政”實踐中的不同層次
(四)仁的實事求是精神
第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精神
第二,“三為”的區(qū)別和統(tǒng)一的知行一致精神
(五)仁的人生哲學思想的根源及其歷史意義
第一,仁的人生哲學思想的根源
第二,仁的人生哲學思想的歷史意義
二、仁為核心禮為形式的仁禮觀
(一)仁、禮關系
(二)尊尊、親親關系
(三)正名的意義
三、作為仁的人生哲學方法論的中庸
(一)中庸的本義
(二)中庸的主要特征
第一,“過猶不及”
第二,“和而不同”
第三,“時中”與“權”
第五章 倫理思想
一、孔子的倫理思想及其與當時各家倫理思想的異同和論爭
(一)孔子倫理思想的主旨
(二)孔子和墨、老二家倫理思想的異同和論爭
二、孔子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
(一)孝悌
(二)忠信
(三)恭敬
(四)智勇
三、孔子的義利觀和中國歷史上的義利之辨
(一)孔子的義利觀
(二)中國歷史上的義利之辨
四、好學是促進品德修養(yǎng)的關鍵
第六章 政治思想
一、政治思想
(一)關于大同思想
(二)關于小康思想
(三)關于《禮記·禮運》是否反映了孔子政治理想的問題
(四)關于小康時代文、武、周公之治的主要特征和正確對待大同思想的問題
二、政治主張
(一)忠君尊王
(二)仁政德治
(三)明“夷狄”、“諸夏”之別
(四)舉賢才
(五)庶、富、教
三、孔子的政治品格和才略
第七章 經(jīng)濟思想
一、經(jīng)濟思想
(一)重視勞動生產(chǎn)的經(jīng)濟成果,卻又輕視生產(chǎn)勞動本身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二)既照顧封建貴族階級的經(jīng)濟需求,也關心勞動人民的經(jīng)濟利益
二、經(jīng)濟主張
(一)在農(nóng)業(yè)上主張決不能耽誤農(nóng)民季節(jié)性勞動時間,主張合理使用土地資源,愛惜良田
(二)在手工業(yè)上主張招徠“百工”,按各人勞動成績付給工資
(三)在商業(yè)上主張廢關卡,統(tǒng)一度量衡,制止偽劣商品
(四)在消費上主張依“禮”而行,既反對奢侈,又反對吝嗇
第八章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一、成效卓著的教育實踐
(一)創(chuàng)辦私學聚徒講學的業(yè)績
(二)從事教育活動的三個主要時期
二、“有教無類”和“誨人不倦”
(一)人人應受教育
('二)人人可以通過教育革新自我
(三)教育家的義務和職責
三、培養(yǎng)實現(xiàn)仁政德治的優(yōu)秀人才
(一)政治理想與教育目的
(二)培養(yǎng)政治改革的人才
四、文質彬彬與德才并重
(一)品德修養(yǎng)
(二)文獻知識
(三)體育鍛煉和美育陶冶
五、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一)學、思結合的辯證原理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三)善于啟發(fā),觸類旁通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五)聯(lián)系實際的人評和時評
六、體現(xiàn)了民主平等精神的師生關系
(一)一視同仁,平等相待
(二)平易近人,親密團結
(三)尊師愛生的楷模
附:孔子弟子簡介
第九章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文獻整理家
一、孔予以前的文獻概況
(一)古代文獻鳥瞰
(二)“六藝”和“六經(jīng)”
二、孔子與“六經(jīng)”
(一)兩種偏向
(二)整理“六經(jīng)”的指導思想
(三)整理“六經(jīng)”簡況
三、不朽的歷史功績
第十章 孔子思想在國內外影響源遠流長
一、在國內的影響
(一)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演變和不同影響及后果
第一,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和不同學派的形成
第二,“獨尊儒術”和對原始孔子思想的第一次大篡改
第三,今文經(jīng)學派的衰落和儒、釋、道的斗爭及其相互滲透“
第四,宋明理學和對原始孔子思想的第二次大篡改”
第五,清儒對宋明理學的批判和力圖恢復孔子本義
第六,近現(xiàn)代批孔運動的復雜背景和孔子真實面貌開始被注意研究
(二)孔子思想中的消極因素和積極因素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導致了兩種不同后果
第一,孔子思想的消極因素與歷代腐敗封建王朝相結合,是中國社會長期停滯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孔子思想中的積極因素與勞動人民、進步知識分子相結合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社會風尚
二、在國外的影響
(一)對東方國家的影響
第一,孔子與朝鮮
第二,孔子與日本
第三,孔子與越南
(二)對西方國家的影響
第一,孔子與歐洲
第二,孔子與美國
第三,孔子與蘇聯(lián)
第十一章 結論
附錄孔子年譜
索引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詞語索引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