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自古重“史”。而新史料的發(fā)現(xiàn),對于歷史研究的推進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是湮沒于歷史煙塵中的一鱗半爪,也會使史家乃至讀者如獲至寶。在文學歷史的闡述、文學理論的論證以及文學批評活動中,新史料的發(fā)現(xiàn)當然也每每相伴而生,同樣為新的立論和新的闡發(fā)提供堅實的基礎。更有學養(yǎng)深厚、學風篤實的學人,常常會把搜集所得的資料,整理編撰,既是為自己的研究課題服務,亦可供他人參考。這些資料,我們并不陌生,在林林總總的校點本、輯佚本、箋注本、年譜、詩文系念、書目、索引里都可窺其面貌。比如魯迅先生為了撰寫《中國小說史略》,也曾搜集了大量的小說史料,又將這些史料整理成《古小說鉤沉》、《小說舊聞鈔》等。這自周至隋的36種散佚小說。毫無疑問成為研究唐代以前小說的重要參考書,也為普通讀者帶來了極大的閱讀興趣。這正是“鉤沉”的價值。梁啟超所謂的“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為我們了解前人所思所想,乃至理解“人類社會史可能性的一切和歷史進程提供了依據。這些“痕跡”的再發(fā)現(xiàn),無疑多多益善。作為集文學資料中心、文學展覽中心、文學交流中心、文學研究中心等功能于一身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在收集、保管、整理、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著作、手稿、譯著、書信、日記、錄音、錄像、照片、文物等文學檔案資料的過程中,在和廣大的研究者、作家及其家屬、后人接觸的過程中,不斷接觸到曾被歷史遮蔽、湮沒、忽略的有關人物及有關史料,因此,編輯、出版“鉤沉叢書”,是水到渠成之事,也是現(xiàn)代文學館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