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在當代中國也許是最著名的西方哲學家之一。尼采傳入中國至今已百年有余,經歷過多次的“尼采熱”,影響廣泛而深遠,且經久不衰。尼采對20世紀歐美一大批重要哲學家、思想家產生過重大影響,進而影響到中國思想界,這當然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文化背景、人文環(huán)境、思維方式、具體的當代歷史語境等,都對尼采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具有一種特殊的需求。尼采不同于西方傳統(tǒng)哲學思想家的地方在于,他挑戰(zhàn)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他將形而上學的局限性歸結為人的局限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要引起人們對文化問題的關注。人通過文化而掩蓋了人自己的局限性,將弱點美化為優(yōu)點。為了避免人性的弱點,他用“超人”理念,用“視角論”(Perspektivismus)和系譜學的方法,來彌補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在真實性方面的不足。尼采對人的局限性的思考可以為處于東西方文化碰撞中的當代中國思想界提供有益的借鑒。楊恒達,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ConsortiumUniversities駐北京文化教育項目北京中國學中心高級學術顧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比較文學研究會副會長。1985-1987年留學于德國波恩大學,學習比較文學與德國文學。1992年在美國馬里蘭州的TowsonState University任客座教授,并順訪DickinsonCollege。2009-2010年在美國麻省大學哲學系任教,教授中文與中國文化、中國文學與哲學?,F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及比較思想史研究。主要專著有《企業(yè)的良心》(1990),《尼采美學思想》(1992,1997,獲馮至德語文學研究二等獎、北京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學者研究成果獎),《卡夫卡傳》(1992),《海明威》(1999),《卡夫卡》(1999),《人論與文學》(合作,2000),《詩意的叛逆》(2002)等。主要譯著有盧卡奇《小說理論》(1988),韋勒克《現代文學批評史》(五,合譯,1991),亨利?米勒《南回歸線》(1995)、《黑色的春天》(2004),德里達《立場》(1998),《尼采散文》(2000,2001),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2005)、《悲劇的誕生》(2007)、《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200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