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序2
自序
第一卷
果問:出家意何所為?答: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果深嘉其志,又賢其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謂官僚曰:誦業(yè)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
第二卷
僧稱法師嘆賞無極,謂眾人曰:此支那僧智力宏贍,顧此眾中無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繼世親昆季之風。
第三卷
坐訖,問法師從何處來。報曰:從支那國來,欲依師學瑜伽論。聞已啼泣,喚弟子佛陀跋陀羅(唐言覺賢),即法藏之侄也。法藏語曰:汝可為眾說我三年前病惱因緣……
第四卷
法師謂曰:小乘諸部三藏,玄奘在本國及入迦濕彌羅已來,遍皆學訖,俱悉其宗。若欲將其教旨能破大乘義,終無此理。奘雖學淺智微,當之必了。愿諸德不煩憂也。
第五卷
報曰:此國是佛生處,非不愛樂。但玄奘來意者,為求大法廣利群生。自到已來,蒙師為說《瑜伽師地論》……誠不虛行。愿以所聞歸還翻譯,使有緣之徒嗣得聞見,用報師恩。由是不愿停住。
第六卷
帝曰:法師夙摽高行,早出塵表,泛寶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辟法門。弘闡大猷,蕩滌眾罪。是故慈云欲卷,舒之蔭四空;慧日將昏,朗之照八極。舒朗之者,其唯法師乎。
第七卷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第八卷
有玄奘法師者,寔真如之冠冕也。器宇凝邃,若清風之肅長松;縟思繁蔚,如綺霞之輝迥漢。騰今照古之智,挺自生知;蘊寂懷真之誠,發(fā)乎髫齔。孤標一代,邁生、遠以照前:迥秀千齡,架澄、什而光后。
第九卷
帝曰:法師津梁三果,汲引四生;智皎心燈,定凝意水。非情塵之所翳,豈識浪之能驚。
第十卷
帝曰:玄奘法師九生已來,備修福慧兩業(yè),生生之中,外聞博洽,聰慧辯才,于贍部洲支那國當為第一,福德亦然。其所翻譯,文質相兼,無違梵本。由善業(yè)力,今見生睹史多天慈氏內眾,閾法悟解,更不來人間。
編后語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