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項目概述
1.1 長航時無人機發(fā)展起源及背景
1.1.1 最初的發(fā)展:聚束動力無人機試驗
1.1.2 Compass Dwell計劃
1.1.3 Compass Cope計劃
1.1.4 太陽能無人機計劃
1.1.5 Condor和Amber
1.1.6 Tier無人機發(fā)展計劃
1.2 研制歷程
1.2.1 最初的TierⅡ+“全球鷹”計劃
1.2.2 階段I:初步設計
1.2.3 階段Ⅱ:設計、研制與試驗
1.2.4 階段Ⅲ:測試、評估與制造
1.2.5 階段Ⅳ:批量生產
1.3 EMD及小批試生產階段
1.4 應用前景與發(fā)展趨勢
1.4.1 在低威脅強度下完成軍事偵察任務
1.4.2 取代有人駕駛偵察系統(tǒng)
1.4.3 應用于科研--大氣科學探測
1.4.4 “全球鷹”各批次情況及其各種改型
1.5 研制承包商
1.6 研制與采購成本
1.6.1 ACTD階段
1.6.2 EMD及LRIP階段
1.6.3 近期成本問題
第二章 總體設計分析
2.1 任務使命與性能指標
2.2 總體氣動設計
2.2.1 總體布局
2.2.2 氣動設計
2.2.3 總體氣動設計特點
2.3 材料和結構
2.4 重量控制
2.5 動力選擇
2.6 性能參數
第三章 任務系統(tǒng)分析
3.1 綜合傳感器系統(tǒng)
3.1.1 光電/紅外傳感器
3.1.2 合成孔徑雷達
3.1.3 綜合傳感器系統(tǒng)的升級換代
3.2 飛行控制系統(tǒng)
3.3 導航系統(tǒng)
3.3.1 LN-100G
3.3.2 LN-200
3.4 機載通信系統(tǒng)
3.5 防御輔助系統(tǒng)
3.5.1 AN/ALR-89(V)
3.5.2 AN/ALE-50
3.5.3 LR-100
3.6 其他設備
3.6.1 ACN中繼通信設備
3 6 2 SMU
第四章 “全球鷹”指揮控制系統(tǒng)
4.1 無人機數據鏈
4.1.1 無人機數據鏈的主要任務
4.1.2無人機數據鏈的類型
4.2 “全球鷹”數據鏈通信技術
4.2.1 “全球鷹”通信數據鏈類型
4.2.2 “全球鷹”的主要數據鏈通信技術
4.3 “全球鷹”地面任務控制站
4.3.1 地面任務控制站主要功能
4.3.2 地面任務控制站的轉移運輸
4.3.3 任務控制單元
4.3.4 發(fā)射和回收單元
4.3.5 “全球鷹”的操作員要求
4.4 “全球鷹”指揮控制流程
4.5 “全球鷹”的控制指令與模式
4.5.1 航跡保持控制
4.5.2 超控
4.5.3 暫停
4.5.4 GOtO
4.5.5 RTB
4.5.6 著陸
4.6 “全球鷹”指揮控制架構
4.7 無人機指揮控制系統(tǒng)未來發(fā)展趨勢
第五章 開發(fā)采購策略介紹
5.1 ACTD計劃期間的開發(fā)和采購策略
5.1.1 ACTD計劃
5.1.2 “全球鷹”在ACTD計劃期間的開發(fā)和采購活動
5.1.3 從ACTD向正式采辦過渡
5.2 EMD和LRIP階段的開發(fā)采購策略
5.2.1 漸進式采辦與螺旋式開發(fā)
5.2.2 “全球鷹”項目的螺旋式開發(fā)計劃介紹
5.2.3 “全球鷹”項目的兩次調整
5.3 2005年以后的開發(fā)采購策略
5.3.1 恢復為傳統(tǒng)采辦項目
5.3.2 項目經歷第四次調整
5.3.3 研發(fā)采購近況
5.4 “全球鷹”項目開發(fā)采辦策略的經驗教訓
5.4.1 “全球鷹”螺旋式開發(fā)的挑戰(zhàn)與優(yōu)勢
5.4.2 螺旋式開發(fā)的主要成效和漸進式采辦存在的問題
第六章 部署與作戰(zhàn)使用
6.1 裝備與部署
6.1.1 本土裝備
6.1.2 海外部署
6.1.3 國際合作與銷售
6.2 作戰(zhàn)評估
6.2.1 評估部署
6.2.2 評估過程
6.2.3 評估方法
6.2.4 評估結果
6.2.5 挑戰(zhàn)和經驗教訓
6.3 作戰(zhàn)使用
6.3.1 阿富汗戰(zhàn)爭
6.3.2 伊拉克戰(zhàn)爭
6.3.3 暴露出的問題
6.3.4 作戰(zhàn)啟示
縮略語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