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武所著的《商標反淡化研究》內容簡介:與基于混淆的可能性的傳統的商標保護模式相比,商標淡化理論更多地是強調保護體現在商標上的商標權人的商譽,因而保護的手段更偏重于防止商譽的盜用,保護的重心偏向商標權人。這與傳統的消費者與商標權人并重的保護模式多少有些不同,因而引發(fā)廣泛的爭議。在多年的司法探索和聯邦立法推進之下,商標淡化理論終于在美國生根開花,并在其影響下波及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其商標法中出現反商標淡化條款,并且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理解在該問題上引領全球的美國、歐共體等一些主要的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立場,熟悉其理論研究進展以及司法動態(tài),對于中國未來的立法方向及司法實踐有不可忽略的指導意義。《商標反淡化研究》對于商標淡化理論的成因、發(fā)展進行了梳理,之后嘗試探尋我國司法實踐中是否同樣存在類似糾紛,以及是否已有相關應對。不計前言以及最后的結論,本書的主體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介紹美國的商標淡化理論的演進過程,這也是商標淡化理論萌芽及發(fā)展的過程;第二部分介紹商標淡化理論在歐共體以及全球其他地區(qū)的發(fā)展狀況,用以表明商標淡化理論的影響;第三部分通過案例搜集以及分析的方法,考察我國對于類似糾紛的司法應對。在借鑒美國以及歐共體的法律體系,了解我國對于淡化糾紛的司法應對以后,本書最后對我國是否應該進行商標淡化立法,以及如何進行淡化立法進行了思考。作者認為,如果從商標法發(fā)展歷史來看,對于商標商譽的保護一直是貫穿其發(fā)展進程的一條主線。因此,商標反淡化保護與傳統的混淆理論之間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的分歧。甚至,從商譽保護的角度看,對于商標商譽的保護是商標保護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必然體現。盡管商標反淡化理論還存在一些難點,司法實踐中的一些難題,尤其是商業(yè)外觀的淡化保護以及淡化的可能性的判定,還處于探索之中。但在我國司法實踐已經普遍承認“商標淡化”,wIPO也積極推動商標淡化立法的框架下,對“商標淡化”概念進行立法澄清確有必要。盡管在立法技術上,是單獨立法,還是納入商標法或是在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之中,立法者還可以有多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