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軟件與程序設計其他編程語言/工具大象:Thinking in UML(第二版)

大象:Thinking in UML(第二版)

大象:Thinking in UML(第二版)

定 價:¥68.00

作 者: 譚云杰 著
出版社: 水利水電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程序設計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08492346 出版時間: 2012-03-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52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大象:Thinking in UML(第2版)》以UML為載體,將面向對象的分析設計思想巧妙地融入建模過程中,通過貫穿全書的實例將軟件系統(tǒng)開發(fā)過程中方方面面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生動的語言和精彩的事例將復雜枯燥的軟件過程講解得津津有味。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面向對象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學習建模需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知識。第二部分對UML的基礎概念重新組織和歸納整理,進行擴展和討論,引申出針對UML的這些概念在面向對象方法中應用方法的思考。第三部分以一個實例貫穿全篇,闡述如何使用UML從頭到尾地實施一個項目。第四部分針對在現(xiàn)實中經常遇到并且較難掌握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升華在前幾篇學習到的知識。《大象:Thinking in UML(第2版)》可供正在學習編程、軟件工程等知識,準備將來從事IT行業(yè)的讀者、正努力向設計師或系統(tǒng)分析員轉變的技術人員及期望對軟件分析設計更上一層樓的設計人員學習和提高之用。

作者簡介

  譚云杰,CSDN專家博客coffeewoo博主。資深架構師,PMP獲得者,擅長于系統(tǒng)建模和系統(tǒng)分析設計。從事過電力、政府、航空等多個行業(yè)的管理軟件開發(fā)工作和工作流中間件產品的研發(fā)工作,擁有十多個軟件項目的分析設計經驗和架構設計經驗,其中不乏中型和大型軟件項目。目前就職于某著名跨國軟件企業(yè)中國研發(fā)中心,從事產品研發(fā)工作。作者使用UML進行系統(tǒng)分析建模至今已十年有余,對系統(tǒng)建模、分析和設計有深刻而獨道的見解。在其博客上發(fā)表的OO系統(tǒng)分析員之路系列文章短短時間內便獲得了十幾萬的點擊量,深受讀者的喜愛。

圖書目錄

大象希形
再版序
寫給讀者的話
關于本書
如何閱讀本書
免費下載資源使用說明
Part I  你需要了解
 
第1章  為什么需要UML 2
1.1  面向過程還是面向對象 2
1.1.1  面向過程方法 3
1.1.2  面向過程的困難 5
1.1.3  面向對象方法 7
1.1.4  面向對象的困難 9
1.2  UML帶來了什么 11
1.2.1  什么是UML 11
1.2.2  統(tǒng)一語言 13
1.2.3  可視化 13
1.2.4  從現(xiàn)實世界到業(yè)務模型 15
1.2.5  從業(yè)務模型到概念模型 17
1.2.6  從概念模型到設計模型 18
1.2.7  面向對象的困難解決了嗎 20
1.3  統(tǒng)一過程簡介 22
1.3.1  RUP是什么 22
1.3.2  RUP與UML 24
1.3.3  RUP與軟件工程 25
1.3.4  RUP與最佳實踐 26
1.3.5  RUP與本書 27
第2章  建?;A 29
2.1  建模 29
2.2  用例驅動 32
2.3  抽象層次 34
2.4  視圖 36
2.5  對象分析方法 37
 Part II  在學習中思考
 
第3章  UML核心元素 42
3.1  版型 42
3.2  參與者 43
3.2.1  基本概念 43
3.2.2  發(fā)現(xiàn)參與者 45
3.2.3  業(yè)務主角 46
3.2.4  業(yè)務工人 48
3.2.5  參與者與涉眾的關系 49
3.2.6  參與者與用戶的關系 49
3.2.7  參與者與角色的關系 50
3.2.8  參與者的核心地位 50
3.2.9  檢查點 50
3.3  用例 51
3.3.1  基本概念 52
3.3.2  用例的特征 53
3.3.3  用例的粒度 55
3.3.4  用例的獲得 57
3.3.5  用例和功能的誤區(qū) 60
3.3.6  目標和步驟的誤區(qū) 62
3.3.7  用例粒度的誤區(qū) 64
3.3.8  業(yè)務用例 67
3.3.9  業(yè)務用例實現(xiàn) 67
3.3.10  概念用例 68
3.3.11  系統(tǒng)用例 69
3.3.12  用例實現(xiàn) 70
3.4  邊界 71
3.4.1  邊界決定視界 72
3.4.2  邊界決定抽象層次 72
3.4.3  靈活使用邊界 73
3.5  業(yè)務實體 74
3.5.1  業(yè)務實體的屬性 74
3.5.2  業(yè)務實體的方法 75
3.5.3  獲取業(yè)務實體 75
3.6  包 77
3.7  分析類 79
3.7.1  邊界類 80
3.7.2  控制類 81
3.7.3  實體類 82
3.7.4  分析類的三高 82
3.8  設計類 83
3.8.1  類 84
3.8.2  屬性 84
3.8.3  方法 84
3.8.4  可見性 85
3.9  關系 85
3.9.1  關聯(lián)關系(association) 86
3.9.2  依賴關系(dependency) 86
3.9.3  擴展關系(extends) 87
3.9.4  包含關系(include) 87
3.9.5  實現(xiàn)關系(realize) 88
3.9.6  精化關系(refine) 89
3.9.7  泛化關系(generalization) 89
3.9.8  聚合關系(aggregation) 90
3.9.9  組合關系(composition) 90
3.10  組件 90
3.10.1  完備性 91
3.10.2  獨立性 92
3.10.3  邏輯性 92
3.10.4  透明性 92
3.10.5  使用組件 92
3.11  節(jié)點 94
3.11.1  分布式應用環(huán)境 95
3.11.2  多設備應用環(huán)境 95
第4章  UML核心視圖 97
4.1  靜態(tài)視圖 97
4.1.1  用例圖 97
4.1.2  類圖 102
4.1.3  包圖 104
4.2  動態(tài)視圖 105
4.2.1  活動圖 105
4.2.2  狀態(tài)圖 112
4.2.3  時序圖 114
4.2.4  協(xié)作圖 118
第5章  UML核心模型 124
5.1  用例模型概述 125
5.2  業(yè)務用例模型 126
5.2.1  業(yè)務用例模型主要內容 127
5.2.2  業(yè)務用例模型工件的取舍 129
5.2.3  何時使用業(yè)務用例模型 130
5.3  概念用例模型 131
5.3.1  概念用例模型的主要內容 132
5.3.2  獲得概念用例 133
5.3.3  何時使用概念用例模型 133
5.4  系統(tǒng)用例模型 134
5.4.1  系統(tǒng)用例模型的主要內容 134
5.4.2  獲得系統(tǒng)用例 136
5.5  領域模型 137
5.5.1  讀者須知 137
5.5.2  基本概念 138
5.5.3  領域模型的主要內容 139
5.6  分析模型 141
5.6.1  如何使用分析模型 142
5.6.2  分析模型的主要內容 144
5.6.3  分析模型的意義 145
5.7  軟件架構和框架 146
5.7.1  軟件架構 147
5.7.2  軟件框架 152
5.7.3  何時使用架構和框架 153
5.8  設計模型 154
5.8.1  設計模型的應用場合 155
5.8.2  設計模型的主要內容 155
5.8.3  從分析模型映射到設計模型 157
5.9  組件模型 158
5.9.1  何時使用組件模型 160
5.9.2  廣義組件的用法 161
5.10  實施模型 162
何時使用實施模型 162
第6章  統(tǒng)一過程核心工作流簡介 164
6.1  業(yè)務建模工作流程 165
6.1.1  工作流程 165
6.1.2  活動集和工件集 167
6.1.3  業(yè)務建模的目標和場景 168
6.2  系統(tǒng)建模工作流程 170
6.2.1  工作流程 170
6.2.2  活動集和工件集 172
6.2.3  系統(tǒng)建模的目標 175
6.3  分析設計建模工作流程 176
6.3.1  工作流程 176
6.3.2  活動集和工件集 183
6.3.3  分析設計的目標 184
6.3.4  推薦的分析設計工作流程簡介 184
6.4  實施建模工作流程 186
6.4.1  工作流程 186
6.4.2  活動集和工件集 187
6.4.3  推薦的實施建模工作流程 188
第7章  迭代式軟件生命周期 192
 Part III  在實踐中思考
 
第8章  準備工作 195
8.1  案例說明 195
8.2  了解問題領域 196
8.2.1  了解業(yè)務概況 196
8.2.2  整理業(yè)務目標 197
8.3  做好涉眾分析 197
8.3.1  什么是涉眾 198
8.3.2  發(fā)現(xiàn)和定義涉眾 198
8.3.3  涉眾分析報告 200
8.4  規(guī)劃業(yè)務范圍 207
8.4.1  規(guī)劃業(yè)務目標 207
8.4.2  規(guī)劃涉眾期望 207
8.5  整理好你的思路 208
8.5.1  劃分優(yōu)先級 208
8.5.2  規(guī)劃需求層次 209
8.5.3  需求調研計劃 210
8.6  客戶訪談技巧 212
8.6.1  溝通的困難 212
8.6.2  溝通技巧 213
8.7  提給讀者的問題 215
第9章  獲取需求 217
9.1  定義邊界 217
9.1.1  盤古開天——從混沌走向清晰 217
9.1.2  現(xiàn)在行動:定義邊界 219
9.1.3  進一步討論 221
9.1.4  提給讀者的問題 224
9.2  發(fā)現(xiàn)主角 224
9.2.1  女媧造人——誰來掌管這個世界 224
9.2.2  現(xiàn)在行動:發(fā)現(xiàn)主角 225
9.2.3  進一步討論 229
9.2.4  提給讀者的問題 232
9.3  獲取業(yè)務用例 232
9.3.1  炎黃之治——從愚昧走向文明 232
9.3.2  現(xiàn)在行動:獲取業(yè)務用例 233
9.3.3  進一步討論 240
9.3.4  提給讀者的問題 243
9.4  業(yè)務建模 243
9.4.1  商鞅變法——強盛的必由之路 243
9.4.2  現(xiàn)在行動:建立業(yè)務模型 244
9.4.3  進一步討論 254
9.4.4  提給讀者的問題 258
9.5  領域建模 259
9.5.1  風火水土——尋找構成世界的
基本元素 259
9.5.2  現(xiàn)在行動:建立領域模型 259
9.5.3  進一步討論 267
9.5.4  提給讀者的問題 270
9.6  提煉業(yè)務規(guī)則 271
9.6.1  牛頓的思考——揭穿蘋果的秘密 271
9.6.2  現(xiàn)在行動:提煉業(yè)務規(guī)則 272
9.6.3  進一步討論 275
9.6.4  提給讀者的問題 276
9.7  獲取非功能性需求 277
9.7.1  非物質需求——精神文明是
不可缺少的 277
9.7.2  現(xiàn)在行動:獲取非功能性需求 278
9.7.3  進一步討論 282
9.7.4  提給讀者的問題 286
9.8  主要成果物 287
提給讀者的問題 288
第10章  需求分析 290
10.1  關鍵概念分析 290
10.1.1  阿基米德杠桿——找到撬動地球的
支點 290
10.1.2  現(xiàn)在行動:建立概念模型 291
10.1.3  進一步討論 301
10.1.4  提給讀者的問題 302
10.2  業(yè)務架構 302
10.2.1  拼圖游戲——我們也想造個世界 302
10.2.2  現(xiàn)在行動:建立業(yè)務架構 304
10.2.3  進一步討論 309
10.2.4  提給讀者的問題 311
10.3  系統(tǒng)原型 312
第11章  系統(tǒng)分析 315
11.1  確定系統(tǒng)用例 315
11.1.1  開始規(guī)劃——確定新世界的萬物 315
11.1.2  現(xiàn)在行動:確定系統(tǒng)用例 318
11.1.3  現(xiàn)在行動:描述系統(tǒng)用例 320
11.1.4  進一步討論 325
11.1.5  提給讀者的問題 327
11.2  分析業(yè)務規(guī)則 327
11.2.1  設定規(guī)則——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327
11.2.2  現(xiàn)在行動:分析業(yè)務規(guī)則 328
11.2.3  提給讀者的問題 335
11.3  用例實現(xiàn) 335
11.3.1  繪制藍圖——世界將這樣運行 335
11.3.2  現(xiàn)在行動:實現(xiàn)用例 337
11.3.3  進一步討論 344
11.3.4  提給讀者的問題 346
11.4  軟件架構和框架 346
11.4.1  設計架構——新世界的骨架 346
11.4.2  什么是軟件架構 349
11.4.3  什么是軟件框架 349
11.4.4  軟件架構的基本構成 350
11.4.5  應用軟件架構 354
11.4.6  提給讀者的問題 354
11.5  分析模型 355
11.5.1  設計功能零件——讓世界初步
運轉起來 355
11.5.2  現(xiàn)在行動:建立分析模型 355
11.5.3  進一步討論 362
11.5.4  提給讀者的問題 364
11.6  組件模型 364
11.6.1  設計功能部件——構建世界的
基礎設施 364
11.6.2  現(xiàn)在行動:建立組件模型 365
11.6.3  進一步討論 372
11.6.4  提給讀者的問題 377
11.7  部署模型 377
11.7.1  安裝零部件——組裝一個新世界 377
11.7.2  現(xiàn)在行動:建立部署模型 378
11.7.3  提給讀者的問題 380
第12章  系統(tǒng)設計 381
12.1  系統(tǒng)分析與系統(tǒng)設計的差別 381
12.2  設計模型 382
12.2.1  按圖索驥——為新世界添磚加瓦 382
12.2.2  現(xiàn)在行動:將分析模型映射到
設計模型 383
12.2.3  進一步討論 388
12.2.4  提給讀者的問題 390
12.3  接口設計 390
12.3.1  暢通無阻——構建四通八達的
神經網絡 390
12.3.2  現(xiàn)在行動:設計接口 391
12.3.3  進一步討論 398
12.3.4  提給讀者的問題 400
12.4  包設計 401
12.4.1  分工合作——組織有序世界
才能更好 401
12.4.2  現(xiàn)在行動:設計包 405
12.4.3  進一步討論 410
12.5  提給讀者的問題 413
第13章  數(shù)據庫設計 414
13.1  關公戰(zhàn)秦瓊——面向對象與關系
模型之爭 414
13.2  相輔相成——面向對象的數(shù)據庫設計 416
13.3  平衡的藝術——數(shù)據庫設計的方法
和策略 419
13.3.1  OR-Mapping策略 421
13.3.2  對象—關系平衡策略 427
13.4  進一步討論——數(shù)據庫設計到底
有多重要 428
第14章  開發(fā) 430
14.1  生成代碼 430
14.1.1  現(xiàn)在行動:生成代碼 431
14.1.2  進一步討論 434
14.2  分工策略 436
14.2.1  縱向分工策略 436
14.2.2  橫向分工策略 442
14.2.3  選擇適合你的開發(fā)分工策略 444
 Part IV  在提煉中思考
第15章  測試 446
15.1  質量保證——新世界需要穩(wěn)健運行 446
15.2  設計和開發(fā)測試例 447
15.3  提給讀者的問題 453
第16章  理解用例的本質 454
16.1  用例是系統(tǒng)思維 454
16.2  用例是面向服務的 459
16.3  善用用例方法 461
第17章  理解用例驅動 463
17.1  用例與項目管理 463
17.2  用例與可擴展架構 464
第18章  用例驅動與領域驅動 468
18.1  用例驅動與領域驅動的差異 468
18.2  領域驅動的理想與現(xiàn)實 469
18.3  如何決定是否采用領域驅動方法 471
第19章  理解建模的抽象層次 473
19.1  再討論抽象層次 473
19.1.1  層次高低問題 474
19.1.2  層次不交叉問題 474
19.2  如何決定抽象層次 475
19.3  抽象層次與UML建模的關系 475
第20章  劃分子系統(tǒng)的問題 477
20.1  面向對象的子系統(tǒng)問題 477
20.2  UC矩陣還適用嗎 477
20.3  如何劃分子系統(tǒng) 478
第21章  學會使用系統(tǒng)邊界 482
21.1  邊界是面向對象的保障 482
21.2  利用邊界來分析需求 483
21.2.1  邊界分析示例一 483
21.2.2  邊界分析示例二 486
21.3  邊界意識決定設計好壞 487
第22章  學會從接口認知事物 489
22.1  怎樣描述一件事物 489
22.2  接口是系統(tǒng)的靈魂 490
第23章  學會正確選擇 493
23.1  屁股決定腦袋——學會綜合權衡 493
23.2  理辯則明——學會改變視角 496
第24章  學會使用設計模式 499
24.1  如何學習設計模式 499
24.2  如何使用設計模式 503
附錄  UML視圖常用元素參考 510
圖目錄 515
表目錄 524
后記 525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