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洞察藝術品市場助力藝術品投資
前言藝術品市場的“利來利往”
第一章 解開藝術品產業(yè)謎團
1藝術品拍賣成交價,為什么很難與估價一致
延伸閱讀:理性人
2當代藝術價格暴漲,為什么不是因為資源稀缺
延伸閱讀: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外流
3藝術品價格漲跌,、為什么與“板塊輪動”有關
延伸閱讀:油畫市場的板塊
4藝術品價格,為什么具有“金字塔”結構
延伸閱讀:徐悲鴻的《奴隸與獅》
5藝術品市場的未來,為什么很難測準.
延伸閱讀:預期的自我實現(xiàn)
6當代繪畫市場,為什么有“時裝”也有“名表”
延伸閱讀:“虛榮圈”的層次
7復制型藝術品.為什么前景堪憂
延伸閱讀:廈門油畫業(yè)的“寒冬”
8藝術品價格暴漲,為什么投資總收益未必大增
延伸閱讀:藝術品是高收入者的主要消費品種
第二章 洞悉藝術品買家心態(tài)
9“馬未都傳奇”,為什么難以重演
延伸閱讀:資源的稀缺性
10冷門藝術品種,為什么也可以走熱
延伸閱讀:攀比效應
11大眾投票,為什么是投資者的好參謀
延伸閱讀:浙派畫家評選
12藝術品的消費時代,為什么尚未到來
延伸閱讀:人均CDP與社會行為
13不同類型藝術品,為什么投資價值迥異
伸閱讀:買得起的藝術
14假拍盛行,為什么不只是拍賣行惹的禍
延伸閱讀:私募基金和拍賣行的假拍
15回流藝術品,為什么不是普遍優(yōu)質
延伸閱讀:羊群效應
16“尤倫斯清倉”,為什么沒有重創(chuàng)國內當代藝術市場
延伸閱讀:尤倫斯
第三章 透析藝術家創(chuàng)作行為
17官辦畫院,為什么可能成為“國有企業(yè)”
延伸閱讀:中國畫院體制
18“沉沒成本”,為什么是職業(yè)畫家的門檻和壁壘
延伸閱讀:沉沒成本
19“學院畫家”,為什么在市場獲利最大
延伸閱讀:八大美院
20面對市場暴利,為什么當代藝術家心態(tài)平和
延伸閱讀:張曉剛談市場
21藝術家創(chuàng)新的真實理由,為什么在藝術之外
延伸閱讀:齊白石“衰年變法”
22另類裝扮.為什么受一些畫家喜愛
延伸閱讀:方力鈞的光頭營銷
23中國的畫家直銷模式。為什么不全行得通
延伸閱讀:公寓時代與大工作室時代
24吳冠中創(chuàng)造的“社會福利”,為什么最大
延伸閱讀:吳冠中與天價
第四章 看穿藝術營銷秘密
25中國藝術品拍賣行.為什么距離“壟斷寡頭”很遠
延伸閱讀:佳士得拍賣行
26拍賣市場,為什么可能陷入“公地悲劇”
延伸閱讀:英式拍賣
27“拍后拒付”.為什么讓拍賣行苦不堪言
延伸閱讀:圓明園獸首拒付
28“中拍協(xié)”行規(guī),為什么難治行業(yè)亂象“
延伸閱讀:中拍協(xié)《公約}”
29“理性定價決策”.為什么可以規(guī)避委托拍賣騙局
士延伸閱讀:正規(guī)拍賣流程
30“代理制”畫廊,為什么在國內步履艱難
延伸閱讀:畫廊捧紅畫家難賺錢.
31畫廊經營.為什么存在“價格歧視”
延伸閱讀:畫廊“四價值”理論
32“新銳”畫家,為什么被畫廊看好
延伸閱讀:“80后”畫家.
第五章 把握藝術品投資前景
33藝術品成為“真正的資產”,為什么很難
延伸閱讀:金錢的時間價值
34藝術品“份額化”,為什么不是搖錢樹
延伸閱讀:“藝術品股票”的申購
35中國藝術品需求,為什么可能隨時爆發(fā)
延伸閱讀:榮寶齋
36用4000萬雙新鞋換1只舊瓷瓶,為什么劃算
延伸閱讀: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
第六章 順應藝術市場復雜環(huán)境
附錄 劉曉丹發(fā)表主要論文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