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化學分析化學學科前沿與展望

分析化學學科前沿與展望

分析化學學科前沿與展望

定 價:¥138.00

作 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 編,莊乾坤,劉虎威,陳洪淵 主編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分析化學

ISBN: 9787030337658 出版時間: 2012-04-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604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分析化學學科前沿與展望》由我國分析化學領域的一線專家和學科帶頭人合作撰寫而成,在融合各分支學科發(fā)展的基礎上集中反映了分析化學學科的發(fā)展方向與發(fā)展趨勢。全書分為15個專題:分析化學學科“十二五”發(fā)展戰(zhàn)略報告、色譜分析、微-納尺度分離分析、電化學分析、光譜分析、質譜分析、核磁共振波譜分析、成像分析、化學計量學、生命分析化學、藥物分析、環(huán)境分析化學、納米分析化學、公共安全分析、分析科學儀器和裝置。本書內容豐富,資料新穎,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可讀性強。本書可供從事分析化學研究的科研與教學人員、分析測試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分析化學及相關專業(yè)的師生閱讀,對于基金申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可供其他相關學科的非分析化學專業(yè)的科技人員及管理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暫缺《分析化學學科前沿與展望》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中國化學科學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分析化學學科“十二五”發(fā)展戰(zhàn)略報告
 1.1 分析化學學科的戰(zhàn)略地位
 1.2 分析化學學科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研究特點
 1.2.1 分析化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
 1.2.2 分析化學研究的特點
 1.3 近年來本學科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和研究動態(tài)
 1.3.1 人才隊伍
 1.3.2 資助現(xiàn)狀
 1.3.3 研究現(xiàn)狀
 1.3.4 重要成果
 1.3.5 推動學科發(fā)展和人才隊伍建設、營造科研環(huán)境等方面的成績
 1.3.6 存在的問題
 1.4 未來5年本學科領域的發(fā)展布局、優(yōu)先領域及與其他學科交叉的重點方向
 1.4.1 發(fā)展布局
 1.4.2 優(yōu)先領域
 1.4.3 分析化學的重點方向
 1.4.4 與其他學科交叉研究的重點方向
 1.5 未來5年本學科領域發(fā)展的保障措施
 1.6 未來5年本學科開展國際合作的需求和優(yōu)先領域
 1.7 其他問題
第2章 色譜和毛細管電泳分析
 2.1 引言
 2.2 色譜研究進展概述
 2.2.1 氣相色譜(GC)
 2.2.2 液相色譜(LC)
 2.2.3 毛細管電泳(CE)
 2.3 分離介質與色譜柱
 2.3.1 LC分離介質
 2.3.2 GC分離介質
 2.4 多維色譜和多維CE技術
 2.4.1 二維GC
 2.4.2 二維LC
 2.4.3 二維CE
 2.4.4 其他多維色譜
 2.5 樣品前處理技術
 2.5.1 引言
 2.5.2 樣品前處理方法
 2.5.3 新型樣品前處理分離介質
 2.5.4 在線采樣/分離分析聯(lián)用技術
 2.6 蛋白質組學分析
 2.6.1 引言
 2.6.2 蛋白質樣品前處理
 2.6.3 多維LC分離技術在規(guī)模化蛋白質組學鑒定中的應用
 2.6.4 基于色譜分離為基礎的定量蛋白質組學方法發(fā)展與應用
 2.6.5 蛋白質組學中的數(shù)據(jù)處理
 2.7 代謝組學分析中的色譜方法
 2.7.1 引言
 2.7.2 氣相色譜法
 2.7.3 液相色譜法
 2.7.4 毛細管電泳法
 2.8 脂質組學分析中的色譜方法
 2.8.1 引言
 2.8.2 一維分析技術
 2.8.3 聯(lián)用分析技術
 2.9 色譜發(fā)展的挑戰(zhàn)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3章 微-納尺度分離分析
 3.1 概述
 3.2 基礎理論
 3.2.1 理論方程
 3.2.2 雙電層作用
 3.2.3 溶劑化、范德華力與靜電力
 3.2.4 無因次量
 3.2.5 非線性電動現(xiàn)象
 3.3 微流控裝置
 3.3.1 進樣
 3.3.2 芯片設計
 3.3.3 芯片制備技術
 3.3.4 檢測與鑒定
 3.4 應用概述
 3.4.1 DNA分析
 3.4.2 蛋白質分析
 3.4.3 細胞顆粒物分析
 3.4.4 其他樣品分析
 3.5 挑戰(zhàn)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4章 電化學分析
 4.1 引言
 4.2 生物電分析化學
 4.2.1 生物小分子分析
 4.2.2 蛋白質分析
 4.2.3 細胞分析
 4.2.4 展望
 4.3 新型納米材料在電分析化學中的應用
 4.3.1 納米顆粒的應用
 4.3.2 碳納米管在電化學傳感器中的應用
 4.3.3 石墨烯在電化學傳感器中的應用
 4.3.4 結論和展望
 4.4 電化學發(fā)光
 4.4.1 電化學發(fā)光體系
 4.4.2 分析應用
 4.4.3 存在的問題及發(fā)展趨勢
 4.5 核酸的電分析化學
 4.5.1 目標核酸序列及其變化的電化學分析方法
 4.5.2 功能核酸分子識別的電化學分析方法
 4.5.3 結論與展望
 4.6 軟界面電分析化學
 4.6.1 近年來國內外的進展
 4.6.2 存在的問題及發(fā)展趨勢
 4.7 電化學聯(lián)用技術
 4.7.1 微流控芯片與電化學檢測聯(lián)用技術
 4.7.2 電化學與質譜聯(lián)用技術研究
 4.7.3 電化學與表面等離子體共振聯(lián)用技術研究
 4.7.4 電化學與拉曼光譜聯(lián)用技術研究
 4.7.5 結論和展望
 4.8 電分析化學的挑戰(zhàn)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5章 光譜分析
 5.1 原子光譜分析
 5.1.1 原子光譜分析儀器的最新發(fā)展
 5.1.2 原子光譜分析中的樣品預處理技術
 5.1.3 原子光(質)譜聯(lián)用技術及其應用
 5.1.4 金屬組學
 5.2 分子光譜分析
 5.2.1 靈敏的分子光譜儀器與技術的研究進展
 5.2.2 有機小分子熒光探針
 5.2.3 熒光量子點探針
 5.2.4 單分子和單細胞檢測
 5.2.5 光化學傳感器
 5.2.6 拉曼與紅外光譜分析
 5.2.7 化學發(fā)光與生物發(fā)光分析
 參考文獻
第6章 質譜分析
 6.1 引言
 6.2 氣相離子化學研究進展
 6.2.1 引言
 6.2.2 有機分子化學轉化的質譜研究
 6.2.3 有機功能分子在電噴霧質譜中的裂解規(guī)律研究
 6.2.4 展望
 6.3 LC-MS/MS在藥物代謝和藥物動力學中的應用進展
 6.3.1 引言
 6.3.2 藥物動力學生物樣品的定量分析
 6.3.3 藥物代謝產物的結構鑒定
 6.3.4 進展與展望
 6.4 MALDI-TOF MS技術在蛋白質及多肽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6.4.1 引言
 6.4.2 研究方法及技術進展
 6.4.3 應用進展
 6.4.4 展望
 6.5 組學研究中的質譜分析新方法
 6.5.1 質譜分析方法在代謝組學中的研究進展
 6.5.2 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質譜分析新方法
 6.6 無機和同位素質譜技術及其應用進展
 6.6.1 引言
 6.6.2 分析技術及其應用進展
 6.6.3 測量標準研究進展
 6.6.4 發(fā)展前景
 6.7 質譜新技術的研究進展
 6.7.1 質譜成像技術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
 6.7.2 電噴霧萃取電離技術
 6.7.3 完整生物顆粒質譜分析新技術的進展
 參考文獻
第7章 核磁共振波譜分析
 7.1 引言
 7.2 NMR方法學研究
 7.2.1 硬件發(fā)展
 7.2.2 多維NMR技術
 7.2.3 TROSY和CRINEPT
 7.2.4 RDC和PRE
 7.2.5 快速多維NMR譜
 7.2.6 異核直接檢測技術
 7.2.7 超極化增強靈敏度技術
 7.2.8 展望
 7.3 溶液蛋白質結構和動力學NMR研究
 7.3.1 蛋白質溶液結構解析
 7.3.2 蛋白質復合物的NMR研究
 7.3.3 藥物篩選
 7.3.4 展望
 7.4 膜蛋白的固體NMR研究
 7.5 代謝組的NMR分析
 7.5.1 代謝組學的研究對象
 7.5.2 代謝組學研究方法
 7.5.3 基于NMR的代謝組學的特點
 7.5.4 代謝組學研究的廣泛應用
 7.5.5 前景、展望
 參考文獻
第8章 成像分析
 8.1 成像分析基礎
 8.2 成像的發(fā)展與突破
 8.2.1 突破衍射極限
 8.2.2 突破檢測靈敏度
 8.2.3 高速成像
 8.3 核素成像進展
 8.4 MRI進展
 8.5 標記與示蹤
 8.6 表面成像
 8.6.1 質譜成像
 8.6.2 橢圓偏振光成像
 8.6.3 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成像
 8.7 展望
 參考文獻
第9章 化學計量學
 9.1 發(fā)展簡述
 9.2 化學模式識別
 9.3 化學多維校正
 9.3.1 零階張量校正
 9.3.2 一階張量校正
 9.3.3 二階張量校正
 9.3.4 三階張量校正
 9.4 若干創(chuàng)新性應用
 9.4.1 生物醫(yī)學領域
 9.4.2 食品農產品質量分析
 9.4.3 環(huán)境檢測領域
 9.4.4 過程分析化學
 9.4.5 其他領域
 9.5 展望
 9.5.1 方法學創(chuàng)新
 9.5.2 分析儀器研制
 9.5.3 重視發(fā)展
 參考文獻
第10章 生命分析化學
 10.1 引言
 10.1.1 生命分析化學的定義
 10.1.2 生命分析化學的沿革
 10.1.3 生命分析化學的作用與意義
 10.2 生物分子的分析化學
 10.2.1 糖類分析
 10.2.2 氨基酸與蛋白質分析
 10.2.3 核酸與基因分析
 10.2.4 激素分子的檢測
 10.3 信號放大技術
 10.3.1 納米信號放大
 10.3.2 酶與模擬酶信號放大
 10.3.3 生物分子學信號放大
 10.4 基于特異性分子識別的生命分析
 10.4.1 免疫分析
 10.4.2 分子印跡分析
 10.4.3 基因芯片分析
 10.4.4 分子信標與分子識體的分析應用
 10.5 活體與細胞分析化學
 10.5.1 活體分析
 10.5.2 細胞圖像分析
 10.5.3 細胞電化學分析
 10.5.4 細胞表面蛋白質與糖基檢測
 10.5.5 胞內生物物質檢測
 10.6 生命分析化學新發(fā)展
 10.6.1 核酸測序新策略
 10.6.2 蛋白質組學的挑戰(zhàn)與分析策略
 10.6.3 代謝組學研究方法、生物信息學應用
 10.6.4 microRNA研究領域中的分析化學
 10.7 展望
 參考文獻
第11章 藥物分析
 11.1 新藥研究中的分析化學
 11.1.1 分析化學在藥物靶標鑒定中的作用
 11.1.2 藥物與靶點相互作用分析
 11.1.3 藥物高通量和超高通量篩選中的分析化學
 11.2 藥物質量控制
 11.2.1 核酸類藥物定量分析方法
 11.2.2 生物藥物分析
 11.2.3 手性藥物分析
 11.2.4 納米藥物的質量控制
 11.2.5 藥物安全預警分析
 11.3 藥物代謝與藥物動力學分析
 11.3.1 生物體系中藥物及代謝物分析
 11.3.2 藥物代謝組學研究的新策略展望
 11.4 中藥分析
 11.4.1 藥效成分篩選分析
 11.4.2 多靶點生物效應分析
 11.4.3 基于生物效應的中藥質量控制分析
 11.4.4 中藥分析對中醫(yī)理論現(xiàn)代詮釋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12章 環(huán)境分析化學
 12.1 概述
 12.1.1 環(huán)境分析化學的地位與作用
 12.1.2 環(huán)境分析化學的研究特點
 12.1.3 環(huán)境分析化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12.2 部分研究進展
 12.2.1 大氣POPs被動采樣技術
 12.2.2 納米材料在環(huán)境樣品前處理中的應用
 12.2.3 離子液體在環(huán)境分析中的應用
 12.2.4 生物傳感器在環(huán)境分析中的應用
 12.2.5 DNA損傷與甲基化分析
 12.3 相關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及展望
 12.3.1 大氣POPs被動采樣技術
 12.3.2 納米材料在環(huán)境樣品前處理中的應用
 12.3.3 離子液體在環(huán)境分析中的應用
 12.3.4 生物傳感器在環(huán)境分析中的應用
 12.3.5 DNA損傷與甲基化分析
 參考文獻
第13章 納米分析化學
 13.1 概述
 13.2 納米組裝與生物電化學傳感
 13.2.1 滴涂法
 13.2.2 電化學沉積法
 13.2.3 原位氧化還原法
 13.2.4 自組裝法
 13.2.5 其他納米組裝方法
 13.3 納米探針與生物分子識別
 13.3.1 熒光納米探針
 13.3.2 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光譜納米探針
 13.3.3 熒光/磁共振成像多功能納米探針
 13.4 納米光學傳感器
 13.4.1 吸收型比色與可視化光學傳感器
 13.4.2 熒光納米傳感器
 13.4.3 化學發(fā)光納米傳感器
 13.4.4 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傳感器
 13.5 微流控中的納米分析
 13.5.1 小分子檢測
 13.5.2 生物大分子檢測
 13.5.3 細胞分析技術
 13.6 基于功能納米材料的分離與富集方法
 13.6.1 金屬納米材料
 13.6.2 金屬氧化物納米材料
 13.6.3 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
 13.6.4 高分子納米材料
 13.6.5 分子印跡納米材料
 13.7 納米顆粒光散射分析方法
 13.7.1 納米光散射探針
 13.7.2 納米光散射探針的增強效應
 13.7.3 單顆粒散射光譜分析
 13.8 納米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附分析技術
 13.8.1 碳納米材料
 13.8.2 多孔硅材料
 13.8.3 磁性納米材料
 13.8.4 熒光納米材料
 參考文獻
第14章 公共安全分析
 14.1 食品安全分析
 14.1.1 引言
 14.1.2 食品安全分析的關鍵技術
 14.1.3 食品安全監(jiān)測與預警
 14.1.4 食源性危害人群暴露評估與危險性分析
 14.1.5 食品安全控制技術
 14.1.6 結語與展望
 14.2 毒物分析
 14.2.1 引言
 14.2.2 重要無機毒性物質分析技術的進展
 14.2.3 有機類毒物的分析與檢測
 14.2.4 結語與展望
 14.3 化學戰(zhàn)劑的偵檢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
 14.3.1 引言
 14.3.2 CWAs的現(xiàn)場偵檢技術進展
 14.3.3 CWAs的實驗室篩查鑒定技術
 14.3.4 結語與展望
 14.4 爆炸物分析
 14.4.1 引言
 14.4.2 Χ射線、γ射線成像技術
 14.4.3 核技術
 14.4.4 離子遷移譜分析
 14.4.5 電化學分析方法
 14.4.6 光學分析方法
 14.4.7 爆炸物的化學與生物傳感檢測
 14.4.8 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15章 分析科學儀器和裝置
 15.1 微型色譜研究進展
 15.1.1 微型氣相色譜
 15.1.2 微型液相色譜
 15.1.3 結論與展望
 15.2 毛細管電泳與芯片電泳儀
 15.2.1 便攜式電泳儀
 15.2.2 芯片電泳儀
 15.3 微流控芯片儀器
 15.3.1 耐高壓高溫芯片關鍵材料與加工技術
 15.3.2 流體控制及驅動技術與器件
 15.3.3 分析型微流控芯片系統(tǒng)
 15.3.4 點陣微流控芯片系統(tǒng)
 15.3.5 蛋白質結晶微流控芯片系統(tǒng)
 15.4 樣品前處理裝置
 15.4.1 固相微萃取裝置
 15.4.2 加速溶劑萃取裝置
 15.4.3 吹掃捕集裝置
 15.5 質譜儀器小型化
 15.5.1 概述
 15.5.2 質量分析器的小型化
 15.5.3 真空系統(tǒng)的小型化
 15.5.4 離子化
 15.5.5 進樣系統(tǒng)
 15.5.6 總結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