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難”,這是古人留下的遺訓,也是當代流行的名言。做人之所以難,是因為人生充滿了各種矛盾,人們很難在各種各樣的矛盾中,做出正確的抉擇,并有能力解決好每一個矛盾。人首先是動物的人,需要滿足許多本能的需求。生存、繁衍、發(fā)展中的一切爭斗,都可以從動物性上找到答案。然而,人性的復雜化,更在于人有社會性,有正義與非正義的爭斗,有精神世界,有理想、信仰、道德、信念、情操、責任感,可以用精神的力量克服本能的欲望沖動和貪婪恐懼。做人難,難就難在做一個能夠克服動物本能和私心的真正的人。難就難在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古往今來,人們世世代代都在苦苦探索做人的資本,從孔子提出“立德、立行、立言”開始,其后的儒家學者最為推崇的先修身、需養(yǎng)性,后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千年的傳統(tǒng)延續(xù)到知識經濟時代,做人究竟要哪些資本一直受到人們高度重視。不論你是圣哲賢人,還是凡夫俗子,都要從一點一滴開始積累做人的資本。一個人,如果有了成功的做人資本,就能在生活中扮演各種成功的角色。因此,我們也試圖在這一古老、重大的人生課題上,從新時代的角度進行一些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