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1.1 國外大型古地下工程
1.1.2 國內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的發(fā)現及其特點
1.1.3 古地下工程的研究價值
1.2 飛鳳巖大型古地下采石場洞室群的研究目的
1.3 關于古代地下工程問題的討論
1.3.1 關于古代地下空間利用問題
1.3.2 關于古代以開采地下礦(石)為目的的生產活動的討論
1.4 古地下工程的研究現狀
1.5 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
第2章 飛鳳巖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的結構特點及研究方法
2.1 飛鳳巖大型古地下采石場的地理位置
2.2 關于古洞開挖的目的和始挖年代的考證
2.2.1 關于飛鳳巖古洞開鑿目的的考證
2.2.2 關于飛鳳巖大型古地下采石場始采年代的考證
2.3 洞室群分布調查及洞室結構特征
2.3.1 洞室群分布調查與測繪
2.3.2 洞室群的主要尺寸及結構特征
2.3.3 洞室結構的特點
2.3.4 洞口分布及洞口反坡現象
2.4 各洞室上覆巖層厚度的確定
2.5 飛鳳巖大型古地下采石場洞室群研究的方法論
2.5.1 研究目的
2.5.2 現代地下工程的開發(fā)與利用
2.5.3 關于現代地下工程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2.6 研究方法
第3章 飛鳳巖大型古地下采石場洞室群的工程地質條件評價
3.1 氣候條件
3.2 地形地貌
3.3 地質條件評價
3.3.1 區(qū)域地質條件評價
3.3.2 飛鳳巖古地下采石場分布區(qū)的工程地質條件分析評價
3.3.3 水文地質條件評價
3.3.4 環(huán)境地質條件評價
第4章 蘊藏于飛鳳巖古洞室群中的工程科學亮點
4.1 考慮地質結構面的洞室群布局“設計”及石板開采技術
4.1.1 關于古人采石對象的猜想
4.1.2 關于古人為何選地下采石方法的猜想
4.1.3 關于飛鳳巖大型古地下采石場洞室底板高程變化不大的原因的推測
4.1.4 關于古人在采石場洞室群布局中如何處理整合面的猜想
4.1.5 從洞室群布局中揭示出的古人樸素的科學思想
4.2 石板開采工藝中的科學技術問題
4.2.1 采石板位置的選擇問題
4.2.2 巖柱和邊墻的預留與采石量之間的協調理念
4.2.3 符合斷裂力學原理的石板開采技術
4.2.4 利用陡傾角結構面代替采石板必需的側槽技術
4.3 關于運石出洞上船方法的猜想
4.4 柱頂弧形斜托在提高洞室穩(wěn)定程度方面的作用
4.4.1 柱頂弧形斜托的幾何特征及計算模型
4.4.2 計算結果的對比分析
4.5 肋形仰拱在提高洞室穩(wěn)定性方面的作用
4.5.1 5號洞西區(qū)肋形仰拱的尺寸及計算模型的建立
4.5.2 12號巖柱計算結果的對比分析
4.5.3 13號巖柱計算結果的對比分析
4.5.4 肋形仰拱底板計算結果的對比分析
4.5.5 關于飛鳳巖大型古地下采石場肋形仰拱作用的綜合分析
4.6 平頂型洞室隔墻及水平隔板對洞室穩(wěn)定性的作用
4.6.1 16—1、16—2號洞及其計算模型
4.6.2 三個模型計算結果的對比分析
4.7 關于穹形結構的特點和作用的分析
4.7.1飛風巖大型古地下采石場穹形結構的舉例
4.7.2數值模型
4.7.3兩模型計算結果的對比分析
4.7.4幾點結論
4.8 飛鳳巖古地下采石場的廢石處理方法所顯示出的環(huán)保理念萌芽
4.9 對現代科學發(fā)展和工程建設的某些啟示
4.9.1 對現代地下儲油庫設計的可能啟示
4.9.2 對離壁式地下洞室設計的啟示
4.9.3 加深對爆破損傷嚴重性的認識
4.9.4 可望利用古工程的開裂進行圍巖長期強度的反演
第5章 飛鳳巖大型古地下采石場洞室圍巖穩(wěn)定性評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洞室群圍巖變形破壞現狀調查
5.3.1 洞室頂板變形破壞的調查
5.3.2 巖柱變形破壞調查
5.3.3 洞口的變形破壞調查
5.4 巖柱長期抗壓強度反演研究
5.4.1 問題的提出
5.4.2 巖柱長期抗壓強度反分析原理和方法
5.4.3 5號洞11號巖柱的反分析
5.5 飛鳳巖大型古地下采石場圍巖穩(wěn)定性的分析與評價
5.5.1 洞頂穩(wěn)定性的初步分析
5.5.2 飛鳳巖大型古地下采石場洞室群穩(wěn)定性評價
第6章 景區(qū)范圍內的滾石與潛在滾石災害
6.1 有關滾石及滾石災害問題的概述
6.1.1 滾石及滾石災害的概念
6.1.2 滾石及滾石災害問題的研究現狀
6.2 飛鳳巖古洞室群景區(qū)滾石分布調查及滾石危害性分段
6.2.1 飛風巖南坡上的滾石分布調查
6.2.2 簡易公路滾石活動區(qū)沿線滾石災害影響兇素的分析
6.2.3 滾石因素中各單因素的分級及分級標準的賦值
6.2.4 簡易公路段滾石問題潛在危害性分類
6.2.5 簡易公路段滾石問題潛在危害性分區(qū)(段)
6.3 景區(qū)滾石的發(fā)生機理
第7章 關于飛鳳巖大型古地下采石場景區(qū)旅游價值問題的討論
7.1 獨特的景點
7.1.1 優(yōu)雅的休閑場所
7.1.2 引發(fā)遐想的奇特墻洞
7.1.3 引發(fā)童趣的娛樂活動
7.1.4 百年古寺飛風巖寺
7.1.5 洞內塑像
7.1.6 蝙蝠洞
7.1.7 多部影視拍攝地
7.2 難得的科普旅游資源
7.2.1 以古工程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科普旅游
7.2.2 以地質學知識為基礎的科普旅游
7.2.3 與社會科學話題有關的科普旅游
7.3 關于推進飛鳳巖景區(qū)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建議
7.3.1 與永安溪漂流相接的設想
7.3.2 關于景觀式加固理念和設計方法的研究
7.3.3 關于建造北洞口通道和北坡停車場的建議
第8章 關于飛鳳巖大型古地下采石場地質災害防治對策的研究
8.1 地質災害防治的原則
8.2 古洞室群內地質災害的防治對策
8.2.1洞室群內圍巖變形破壞的特點
8.2.2 洞室地質災害防治的對策
8.2.3 關于安全通道的構想
8.3 洞內監(jiān)測
8.4 景區(qū)水泥公路段滾石災害的防治對策
8.4.1 景區(qū)潛在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征
8.4.2 水泥公路段滾石災害的防治對策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