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基礎第一章 引入影響力:從最小到最大的事例 事例:從最小的到最大的 民主國家中公民的影響力第二章 什么是影響力? 標準術語的匱乏 影響力與因果關系 利益、欲望與影響力的定義 利益對欲望 利益概念中的難題 把影響力與利益分開的好處 影響力的定義 何謂更多或更少的影響力? 影響力的分布 影響力的分級 影響力的范圍和領域第三章 什么是政治? 政治的性質 政治的普遍存在第四章 什么是政治體系、政府和國家? 體系與次體系 政治的體系 政府與國家 政府與國家為何那么引入關注? 政治與經濟,政府與公司第五章 對影響力的再探討與評價 對影響力差異的解釋 因果關系網絡 影響力的可能性與有限性 影響力的形式 誘導與權力 暴力與強制 說服與操縱 權威 對影響力的再區(qū)分 控制 支配與被支配 明顯的與含蓄的影響力 決策范圍或影響力層次 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影響力:有效選項與議事日程 第三層次影響力:結構 第四層次影響力:意識 對影響力形式的評價 第二部分 政治體系:相似性與差異性第六章 政治體系:相似性 兩種極端的觀點 政治體系的相似性 政治資源占有的不平衡 尋求對于政府的影響力 對于政府的影響力的不均衡分布 對相互沖突的目標的追逐和處理 合法性的取得 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 其他政治體系的影響 變化的不可避免性第七章 政治體系:差異性 通往現在的路徑 “現代性”的程度 政治資源和技能的分配 分裂與融合 沖突的烈度 分享和運用影響力與權力的制度第八章 多頭制與非多頭制的差異 多頭制的出現 多頭制的基本制度 多頭制的成長 多頭制與非多頭制的更多差異 公民權利與自由 多元主義:自主對控制 說服對強制 相互控制對單邊控制 通往現在的道路第九章 對多頭制與非多頭制的解釋 武裝力量的從屬地位 支持性的政治文化 現代動態(tài)多元的社會 亞文化 外部的干預 第三部分 政治參與和政治評價第十章 個人的政治參與 個人為什么不參與政治 個人為什么一定要參與政治 社會經濟特征 動機 最有權勢的人 政治態(tài)度與行為的變化 后物質主義年輕一代管窺 婦女狀況詳考第十一章 政治評價 規(guī)范分析、經驗分析與概念分析 規(guī)范分析與經驗分析是如何關聯的 關于規(guī)范政治分析的三個要點 一個概念清晰化的范例:雷依的《平等》 一個雄心勃勃的當代規(guī)范框架:羅爾斯的《正義論》 道德推理的兩種類型 羅爾斯的程序 正義的兩項原則 對羅爾斯框架的批判 蘊涵 結論:多元視角、外在影響與自屬政治評價框架的搭建 第四部分 政治分析:為了什么?第十二章 現代政治分析有何好處? 政治的科學? 純科學的方略 政治現象可以測量嗎? 什么時候差異能“造成差異”? 政治科學:基礎對應用 政治分析為了什么? 對個人的好處(微觀層次) 對政治體系的好處(宏觀層次) 關于如何決策的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