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湖南長沙人,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九五四年畢業(yè)。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西根大學、科羅拉多學院、斯瓦斯摩學院客席教授、客席講座教授,臺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講座研究等職。一九八八年當選為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一九九八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著有《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走我自己的路》《世紀新夢》《論語今讀》《己卯五說》《歷史本體論》《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香港,2006)等書,一九九一年后旅居美國。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一九一五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一九二四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貒髿v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箲?zhàn)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一九四六年赴美任客座教授。一九四七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一九五二年后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肯定了傳統(tǒng)儒學的價值。四十年代寫《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學結合新實在論,構建其“新理學”體系。一九四九年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論著編為《三松堂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