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鳴沙:中古寫本研究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史之會通》以敦煌吐魯番文獻、日本古鈔本、考古文物以及相關民國檔案、書札、詩詞、題跋的整合性探討,觀照中國現(xiàn)代學術成立史之一側面,追索其內在理路,進而構建中古寫本研究及其現(xiàn)代鏡像之“交錯的文化史”,并藉此對寫本文化之于中國學術研究之意義進行博觀與省思,期望不僅拓展敦煌學史、寫本學、知識社會史諸領域之疆界,亦有資于推進東亞世界學術思想史研究,《博望鳴沙:中古寫本研究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史之會通》嘗試展示“學術內史”研究的魅力,并提出“整體書寫文化史”的概念,將“圖書”視為文本記錄、物質媒材、歷史原境、歷史記憶和歷史經驗的“統(tǒng)一場”,考察知識建構與文本形態(tài)、書寫行為、使用實踐之間的關系,關注的不僅僅是書籍史層面的作為記錄形式的文本及其生產與接受的過程,而且是如何從社會和精神層面看知識以書寫與閱讀的方式所建構的各種意境,并對寫本中“圖”與“丈”的關系進行了解析,主張不僅應當在歷史研究中把圖像作為另一種文本性證據使用,還應該從政治、藝術、宗教等多學科角度來研究中古視覺文化中的圖的制作過程、功能及其蘊含的力量,理解圖像在歷史情境中的涵義,因此,《博望鳴沙:中古寫本研究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史之會通》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敦煌研究,而是在更宏大的背景下思考寫本作為中占時代知識與信仰生成過程的介質而存在的價值,追尋寫本鑒藏作為現(xiàn)代中國學術確立的歷史進程中不可或缺之一環(huán)而呈現(xiàn)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