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作家傳記坊間已有多種,為何還要出這套書?和以往的作家傳記相比,這套書有什么特色?我看有這么四點。一是圖文互動。這套書命名為“圖本傳記”,因為有大量的“圖”。不是新畫的插圖,而是老照片。每本書的編寫過程,編者都花費很多精力去搜尋有關傳主的各種照片資料。這套書在“圖”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書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補充,而是經過精心的編排,其本身就構成書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圖與文互動映照,互為闡釋,更生動也直觀地敘說傳主的生平。那些斑駁陳舊的老照片不光為了“好看”,也是為了制造濃厚的歷史現(xiàn)場感,給人某種沖擊,加上文字的點撥,讀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傳主及其所處的時代的那些情味。二是回歸日常。和常見的以褒揚頌贊為主的評傳不同,這套傳記更注重把作家看做是特定時代中有個性的生命體,是“人間的”作家,而不是超人。編者不拒絕傳主的日常表現(xiàn)、逸聞瑣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細節(jié)、性格側面,甚至某些獨異的品性。這會和我們通常對這些作家的認識有些“落差”,但閱讀的興趣反而由此生發(fā)。即使魯迅這樣的大作家,也不見得老要對他仰視,有時采取平視,會讓人覺得親切,能觸摸到他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也就可以更放松地走近文學巨人。對傳主的生活與心性的描寫越是具體而豐富,也就越有利于對他們創(chuàng)作的深入了解,幫助讀者進入作家的世界。三是史家筆法。這套書雖然面向普通讀者,卻有厚實的學術支持,有史家的眼光與方法。編撰者都清楚意識到,現(xiàn)代作家傳記的寫作其實就是文學史研究的一支,內容的真實性與可靠性是前提,而且因為立足真實,還可以糾正或補充文學史之不足。這套書搜求與考證了許多歷史資料,補正了以往文學史對相關作家評價上的某些偏失,豐富了對文學史的理解。叢書還吸納了當前學界對相關作家研究的很多新的成果,顯現(xiàn)出鮮明的學理追求。這套書既注重對傳主創(chuàng)作生涯的輪廓勾勒,又有歷史細部的體察,所喚起的是一種知性與感性的交織。讀這樣的傳記能得到靈魂游歷的快感,又有睿智的啟迪。四是優(yōu)美可讀。這套書各冊出自不同編者之手,他們都是有建樹的學者,彼此風格不同,共同的都很注重和讀者平等交流,用比較平實活潑的筆調去引領讀者。這種圖本敘述方式既是文學的,又帶有濃厚的“科普”特點,文學史研究專深的成果在這里終于轉化為平易誘人的記論說。這套書總讓讀者感到一種親和力,仿佛可以和編者一起,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傳記林苑中游逛,觸摸那些現(xiàn)代作家非同尋常的生活軌跡,體味他們的苦惱與歡樂,思索他們的經驗與忠告,細察各種人生況味,增加生活的見識與樂趣!和那些作家“約會”,不但加深了對他們創(chuàng)作的理解,還能感受某種精神的提升,對應我們自己的生活,也許可以在迷惘中得到啟示,寂寞中領略撫慰,失意中獲取鼓舞?,F(xiàn)代文學已經成為一種“新傳統(tǒng)”。作為文學傳統(tǒng)的相當重要的部分,是一代代眾多作家的創(chuàng)作積存,保留著社會群體的共同記憶。其中一些作品經過時間的篩選,成為經典,占據著傳統(tǒng)中顯要的位置,對后世產生持續(xù)的影響。無論承認與否,現(xiàn)代文學“新傳統(tǒng)”已經成為某種常識,或某種普遍性的思維與審美的方式,無孔不入,無處不在,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yōu)楹涡枰喿x現(xiàn)代文學?就因為這是寶貴的資源,因為它在規(guī)范和制約我們的思想與感覺,我們必須了解“新傳統(tǒng)”,不斷從當代的高度去闡釋“新傳統(tǒng)”。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現(xiàn)代作家傳記,了解現(xiàn)代文學作品,就是認識與理解“新傳統(tǒng)”的一種需要。閱讀現(xiàn)代作家傳記,可以拉近我們與現(xiàn)代經典的距離,更可以具體感觸已經過往的那個世紀的風云,體驗前輩先賢的精神氣度。從傳記角度去理解和闡釋“新傳統(tǒng)”,也就是這套圖本傳記的編撰宗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