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是馬在田先生逝世一周年。日前,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開通了馬在田先生紀念網站,并擬將馬先生辭世后朋友、同事、學生寫的紀念文章集成一冊付梓,囑我為序。作為與馬在田先生共事20多年的同事,回憶起與馬先生交往的點點滴滴,下筆成文,忍不住要借用陳寅恪先生痛悼王國維的詩句:敢將私誼哭斯人!馬在田先生是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忠于事業(yè)是他學術生涯的本色。作為一位長期奮戰(zhàn)在生產、科教第一線的科學家,馬在田先生的論文并不特別多,但僅僅“馬氏方法”一個成果就為他贏得了陳嘉庚地球科學獎??茖W研究本當如此,研究成果應該是重“質”不重“量”的。比如唐朝詩人王之渙一生只留下幾首詩,就被尊稱為大詩人;乾隆皇帝寫詩幾萬首,后世沒人當他是詩人。一篇有足夠原創(chuàng)性的論文對人類的貢獻,多于千百篇沒什么創(chuàng)見的平庸之作。馬先生關于波動方程高階有限差分偏移成像的論文發(fā)表后,一舉解決了大傾角偏移成像的問題,獲得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先生長期潛心研究這個問題,一出手便是世界級的成果,說明他治學是有大定力、大氣魄的??茖W研究要甘坐冷板凳,然后才能厚積薄發(fā),馬在田先生的學術經歷給我們啟示,對于今日科學研究的浮躁之風,無疑是一味清醒劑。與在科學研究上孜孜以求不同,在科學之外的領域,例如很多學者不得不應付的評獎投票、學術政治等等,馬在田先生往往淡然處之。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之前,他在同濟大學內并不廣為人知,而先生自己也甘于寂寞,致力于學術。1991年是中國科學院時隔十年以來第一次增補學部委員(院士),馬先生沒有找人推薦,學校也沒有想到要推薦他,是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主動提出要推薦馬先生作為學部委員候選人。馬先生的推薦材料也是由系里幫助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