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顧名思義就是古書中的經典故事。它是濃縮的歷史,每一個典故的背后都有一段激動人心、引人思索的歷史故事。典故是一滴水,映射著大干世界,大到治國安邦,小到處事為人,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一個個簡短的典故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绊椙f舞劍,意在沛公”讓我們了解到楚漢爭霸時的一段歷史;“門可羅雀”,又讓我們品味到世態(tài)的炎涼;“禍兮福兮”留給我們的則是韻味深長的哲理……典故是濃縮的歷史,也是語言的精華,人們在日常交往中,如能恰當?shù)剡\用典故,就會使語言變得精辟、凝練,談話富于感染力。一個人如果拙嘴笨舌地說“用一塊石頭打下了兩只鳥”那和用“一石二鳥”相比,就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所以過去的文人提起某人有學問,常常說他滿嘴出典,就是這個意思。典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但深究一下某個典故的出處、典故背后的歷史故事以及準確含義,則是很多人不能回答的。為弘揚中國歷史文化,使人們更多地了解典故知識,我們組織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科院、北京圖書館等單位的有關專家編寫了《中華典故》一書。典故大多來源于歷史文化典籍,所以我們在先秦到晚清的歷史中穿梭,廣泛涉獵,廣泛篩選,最后精選出近2000則典故。每一個典故大致由出處、故事、含義三部分組成,為方便讀者查閱,我們根據(jù)含義把這些典故分成了言志、情感、形貌、經濟、世態(tài)、閑趣、言語、勤政、暴政、國家、司法、品行、學問、境遇、罪戾、交往、失策、謀略、景物、時令、人倫、哲理、功業(yè)、技藝、軍事等共25篇。需要說明的是,有些典故在演變過程中,其原有含義已發(fā)生了變化,因此我們在分類時難免有不妥之處,讀者閱讀時如了解了一個個典故,進行了一次語言和歷史旅行,那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