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儒、儒家、儒學、儒教
第二章 經典(一)
第一節(jié) 五經
第二節(jié) 《周易》經傳
第三節(jié) 今古文《尚書》
第四節(jié) 《詩經》
第五節(jié) 三禮
第六節(jié) 《春秋》及其三傳
第三章 經典(二)
第七節(jié) 《論語》
第八節(jié) 《孟子》
一、先說訓詁
二、再說思想
第九節(jié) 《大學》
第十節(jié) 《中庸》
第十一節(jié) 《孝經》
第十二節(jié) 《爾雅》
第四章 孔子、孟子、荀子
第一節(jié) 孔子
一、十五志于學
二、三十而立
三、四十而不惑
四、五十而知天命
五、六十而耳順
六、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七、孔子的歷史地位
八、孔子的貢獻
九、孔子的影響
第二節(jié)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第三節(jié) 荀子的生平與思想
第五章 董仲舒
第一節(jié) 政治哲學的核心——大一統(tǒng)論
一、大一統(tǒng)觀念
二、大一統(tǒng)理論的確立
三、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與思維方式
四、天子是大一統(tǒng)政治的核心
第二節(jié) 政治哲學的理論形式——天人感應論
第三節(jié) 政治哲學的意識形態(tài)——獨尊儒術
第四節(jié) 政治哲學的基礎——政治經濟學
一、百亂之源
二、調均
三、調均的意義
第五節(jié) 政治哲學的理論基礎——性未善論
第六節(jié)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第六章 朱熹
第一節(jié) 理氣關系
第二節(jié) 知行觀
第三節(jié) 讀書心得
第四節(jié) 理欲觀
第七章 批判儒學以后的反思
第一節(jié) 儒學妨礙經濟發(fā)展嗎
第二節(jié) 儒學妨礙科技進步嗎
第三節(jié) 儒學違背社會文明嗎
第四節(jié) 儒學是否過時了
第八章 儒學與中國現(xiàn)代政治
第一節(jié) 儒學不是一陣風
第二節(jié) 儒學就像一江水
第三節(jié) 儒學滋潤政治神經
第九章 儒學與社會主義文化
第一節(jié)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理應包含儒家文化
第二節(jié) 儒家文化已經融入中國社會主義文化之中
第十章 儒家民本觀
第一節(jié) 民本傳統(tǒng)
一、民為邦本
二、民與天齊
三、民為神主
四、民貴君輕
五、立君為民
六、吏為民役
七、強國利民
第二節(jié) 民本三大特點
一、傾聽群眾意見
二、以善為主,不輕信多數(shù)
三、通過協(xié)商,照顧少數(shù)利益
第三節(jié) 民本觀念與民主制度
第十一章 儒家等級觀
第一節(jié) 社會等級是普遍現(xiàn)象
第二節(jié) 中國社會等級處于變動之中
第三節(jié) 儒家社會等級觀
一、儒家認為等級差別是社會所必需
二、儒家認為等級分配才是合理的
三、儒家認為在貧富之間必須調均
四、儒家反對政府官員與民爭利
五、調均的原則是禮義,禮義的目標是和諧
六、獨立人格的平等精神
七、大同理想
八、和而不同
第四節(jié) 簡議平等觀
第十二章 儒學與和諧社會
第一節(jié) 經濟上的調均思想
第二節(jié) 政治上的仁義原則
第三節(jié) 精神上的和諧觀念
一、自強不息
二、修養(yǎng)心性
三、辯證思維
第十三章 儒學現(xiàn)代化
第一節(jié) 什么是現(xiàn)代化
第二節(jié) 儒學已經現(xiàn)代化
第三節(jié) 儒學需要繼續(xù)現(xiàn)代化
一、要改變觀念
二、要研究實際問題
第四節(jié) 儒家重要遺址
第五節(jié) 關于孔子標準像
附錄:標準與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