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哲學理論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與現時代

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與現時代

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與現時代

定 價:¥43.00

作 者: 李祥俊 著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16102794 出版時間: 2011-1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250 字數: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與現時代》是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有著自身獨特的問題意識、價值理想、話語系統、理論體系和學術傳承,而在近現代的歷史進程中正發(fā)生著劇烈的變化?!吨袊鴤鹘y哲學精神與現時代》以中西、古今的文化交融為背景,著力探索中國傳統哲學的根本精神及其現代境遇,主體內容分為五部分,前四部分分別從終極探求、倫理規(guī)范、政治哲學、知識與德性等方面闡發(fā)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理念及其現代意義,最后一部分則梳理了中國傳統哲學在現代語境下轉型與創(chuàng)生的幾個典型個案?!吨袊鴤鹘y哲學精神與現時代》關于中國傳統哲學終極探求、儒學差異思想、儒學知識化維度及儒學道德涵養(yǎng)論等的論述,集中體現出中國傳統哲學的根本精神、思想特色與現代意義,在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詮釋與現代轉化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

作者簡介

  李祥俊,1966年7月18日生,漢族,安徽省合肥市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家哲學、漢代哲學、宋代哲學、現當代中國哲學。出版專著《王安石學術思想研究》、《道通于一:北宋哲學思潮研究》,合著《中國哲學概論》、《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國學術通史》(秦漢卷)等,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等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課題“北宋哲學的學派沖突與問題爭論”、“南宋哲學的學派沖突與問題爭論”、“秦漢時期基本價值觀的確立與演變”,入選教育部2008年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終極探求與差異存在
一 本體論與中國哲學的終極探求
1.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危機與本體論問題
2.中國哲學的終極探求及其理論特色
3.本體論與中國哲學的發(fā)展
二 儒學差異思想闡微
1.差異和諧的人倫觀
2.差異一統的天下觀
3.差異一體的自然觀
4.差異本體論
三 莊子的多元主義思想
1.以性多元論消解道一元論
2.多元論基礎上的真理觀
3.多元論視野下的一多、群己關系
第二章 倫理譜系與自我認同
一 儒學的人倫關系規(guī)范與自我認同
1.自我對儒學人倫關系規(guī)范的認同
2.儒學人倫關系規(guī)范中的自我地位認同
3.儒學人倫關系規(guī)范中的自我德性認同
4.人倫關系規(guī)范優(yōu)先與自我定位意識
5.儒學入倫關系規(guī)范中自我認同的反思
二 儒學人倫原則的現代開展
1.儒學人倫的根本原則
2.儒學人倫傳統的近現代境遇
3.推進儒學人倫原則當代開展的思考
三 儒學人與自然關系論探析
1.天人之際與人物之辨
2.差異一體
3.愛之有序,用之有度
4.成己成物,參贊天地化育
5.知有本末
第三章 民本、禮治與社會公正
一 中國傳統民本論中的民權思想
1.民眾是君主、官吏權力的來源
2.為民服務是君臣的職責
3.民眾對于暴君、昏官具有革命權
4.政治行為要接受民眾輿論監(jiān)督
二 中國傳統民本論中的利民措施
1.發(fā)展生產、重農抑商
2.抑制兼并、愛惜民力
3.節(jié)制用度、減輕賦役
4.整頓吏治
三 綱常與中國傳統政治
1.綱常存在的社會基礎
2.綱常的政治作用
3.傳統政治中的綱常影響
四 儒家的“均富”思想
1.儒家“均富”思想的理論演進
2.儒家“均富”思想的實踐途徑
3.儒家“均富”思想的價值追求
4.儒家“均富”思想的當代意義
五 儒家禮學的現實困境與當代開展
1.儒家禮學體用論闡微
2.近現代儒家禮學現實困境反思
3.儒家禮學當代開展的構想
第四章 知識增進與德性涵養(yǎng)
一 儒家經學與中國傳統政治
1.儒家經書概論
2.儒家經學的歷史演進
3.儒家經學與中國傳統政治
二 先秦儒家道論與漢代經學的興起
1.孔孟之道的實踐精神
2.荀子道論的知識化傾向
3.《易傳》的道、意、言關系論
4.董仲舒的名號論與辭指論
三 為道與為學:儒家經學演進的內在張力
1.儒家經學中為道與為學的意義分疏
2.儒家經學為道與為學關系的歷史演進
3.近現代儒家經學為道與為學關系的建構
4.為道與為學關系的重構與儒家經學的當代開展
四 儒學的知識化維度及其當代開展
1.儒學的知識化維度及其歷史發(fā)展
2.儒學知識形態(tài)的內涵及其現代境遇
3.從知識化維度看儒學的當代發(fā)展
五 言意之辨新詮
1.意不可言傳與不言之言
2.立象以盡意與以意逆志
3.得意忘言與欲辨已忘言
4.言盡意、言不盡意與意不盡言
六 儒學道德涵養(yǎng)論的思想內涵與現實意義
1.儒學道德涵養(yǎng)論的歷史演進
2.儒學心性情論模式下的道德涵養(yǎng)
3.儒學道德涵養(yǎng)的實質內容及相關問題
4.儒學道德涵養(yǎng)論的現實意義
第五章 現代語境中的傳統轉生
一 近現代儒學仁、禮關系論反思
1.抽象繼承法與仁體禮用
2.內圣開出新外王與仁體新用
3.政治儒學與仁禮分立
4.道德實踐基礎上的仁、禮互為體用
二 新時期“斗爭哲學”的解構與轉生
1.“斗爭哲學”的理論探源
2.新時期“斗爭哲學”的解構之思
3.對立統一與差異一體
4.時代精神與哲學觀念的變革
三 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
1.中國哲學學科創(chuàng)制的內在矛盾與自我修正
2.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論辯過程
3.中國傳統有無哲學
4.20世紀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批判反思
5.20世紀中國傳統哲學現代發(fā)展的批判反思
6.超越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探索
7.關于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思考
四 從亮色到底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化指向
1.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深層意蘊
2.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途徑
3.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借鑒
4.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終極指向
主要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