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獻浩如煙海,而能流傳至今,歷代學人編纂的叢書起了重要的作用。前代學者搜求羣書,匯為一編,而成叢書,刊刻面世,既便于學人查閱使用,又利于保存流傳,功德匪淺。宋代左圭輯刊的百川學海、元代陶宗儀輯的說郛、陰代毛晉編輯出版的十三經、十七史等經史叢書及一批文學類叢書、清代鮑廷博編刊的知不足齋叢書、黃丕烈輯刊的士禮居叢書、盧文弨輯刊的抱經堂叢書、張海鵬輯刊的學津討原,都是叢書中的杰出代表。叢書有各種編法。其中專收集一地區(qū)人士的著述及有關這一地區(qū)的文獻的是地方文獻叢書,也稱郡邑文獻叢書或鄉(xiāng)邦文獻叢書。地方文獻叢書是叢書發(fā)展到成熟階段的產物,陰清兩代,尤其是清代,鄉(xiāng)邦文獻叢書紛紛問世即是明證。地方文獻叢書對于了解該地區(qū)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有著其它文獻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同時它又是綜合性的文獻叢書,反映了中華歷史文化的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