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導言 人是其對象之所是
第一章 個體
一 個體的視角
二 自我的產生
三 自我的矛盾
第二章 對象世界
一 原始自然
二 人化自然
三 能動的自然(他人)
四 虛擬對象
五 自我的反思
第三章 接受
一 身體是個體的第一受體
二 他人是高級的對象
三 群體是接受者的類標準
四 認知結構改變接受行為
五 自我取代個體成為接受主體
六 壓抑與接受
七 滿足是接受的宿敵
八 對象的屬性對接受的影響
第四章 對象關系
一 感覺
二 知覺與表象
三 意識與語言
四 反思
第五章 選擇
一 從自我發(fā)出的能動性
二 個體存在的本質
三 選擇是自我意識的增長
四 對象的差異性
五 聯(lián)系與選擇
六 血緣關系、經濟關系對選擇的影響
七 英雄人物的導向
八 遷徙是被動的選擇
九 商品運動是對象的運動
十 科技與文化攜帶了新指向
十一 選擇的原則及限制
第六章 指向的屬性
一 指向的來源
二 指向的表達
三 意識的指向
第七章 社會關系的困境及其消解
一 困境的產生
二 對象關系的梯次特征
三 個體追求社會關系的傾向
四 困境的消解
第八章 道德與價值
一 道德實體的意識來源
二 理性與道德
三 金錢與道德
四 價值與道德
第九章 美與自由
一 自由與必然
二 創(chuàng)造美的勞動的二重性
三 藝術勞動
四 自然美
五 美的本質
六 漂亮、女性及其他
第十章 超我
一 超我是孤獨的我
二 超我是博愛的我
三 超我是信仰中的我
四 超我是完善的我
后記